邓琳 -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专注于儿童感统训练,洛阳专业感觉统合失调培训机构。


孩子的注意力只是天生的吗?NO !还有后天的培养

2018-11-28 邓琳 评论(0) 浏览(1035)

 注意即专注,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也是孩子有效学习的第一门户。没有注意,知识的阳光照不进孩子的大脑中,做事的坚持力难以建立。注意力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坚毅的品质、是智力的第一门户。

                  小测试
★ 你家孩子是否有以下表现?
1、小动作多,喜欢玩自己的
2、心不在状态,走神
3、管不住自己,上课容易离开座位;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上课随意说话
4、做事情不能集中一定时间
5、做事情速度慢、写作业磨蹭
6、抗干扰能力弱,容易被别的小朋友干扰或者去干扰影响别人
7、经常不注意细节,在日常生活或其他活动中常犯粗心大意的错误;
8、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于课业或游戏上;

以上8项,如果孩子有6项及以上,很有可能出现了注意力问题。
 
注意力不仅是天生的,还需要后天的培养,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计划学习
   可以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定时定量。如若孩子能够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父母要给予一定鼓励,并让孩子休息5-10分钟。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下面的学习。当孩子能够完成的很好时,可以逐渐延长一次性集中做题的时间。并要求孩子在审题的过程中,自己把题目的要求、条件用笔勾出来,以防止走神出错。这些都可加强孩子的注意力和自信心,让他感觉“我能自觉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体验成就感。      
   
 
给予鼓励
  平时多鼓励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情。当孩子专注于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要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的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呢。
 
 
大声读书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天安排时间(10-20分钟)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小文章大声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协作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漏、不读断,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读书的这个过程也就锻炼了孩子的听觉注意力及视觉注意力。
 
 
三个培养注意力的小游戏
1、顶物静坐
    在孩子写作业前,让孩子坐在书桌前保持标准坐姿(脚放好、手放平、腰挺直、头抬高)把一块橡皮放在头顶上,不让它掉下来,坚持5分钟。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堂规习惯,课堂能够坐得住。

 2、舒尔特方格
    画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格,将1~25的数字顺序打乱,填在表格里面,然后记时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一人指读一人计时。这是注意力训练小游戏,长期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最终达到一目十行的效果。
 


3、用筷子夹海绵/花生米/黄豆/黑豆/玻璃珠
  可以准备两个碗,一个是空碗,一个是放满花生米的碗,方法是将花生米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碗。一次夹100个,每次两组。这个过程中能够锻炼孩子手腕的力度、手指的灵活性、做事的耐心。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给孩子计时,从而增强孩子操作速度和时间观念。 





教育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告诉孩子:有一种东西叫规则!

2018-11-24 邓琳 评论(0) 浏览(1043)

前段时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已真相大白,车内一女乘客,因道路维修改道,公交改线,错过下车地点,强行要从无公交站的地点下车,与司机发生争吵。争吵中,女乘客气愤不过,持手机两次殴打司机,司机被惹怒还击格挡,而车辆失控,越过中心实线,撞上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一车15人,就此丧命。



今天又看到类似的事情,电梯内一个孩子玩雨伞,结果电梯门关闭,雨伞断裂卡坏了们,孩子被困吓得哇哇大哭。



其实,说到底,都是对规则的漠视。当然,前者还有情绪的失控。



 



01



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这句话在这起案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乘客因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不能说其中没有感情冲动的成分。不会控制情绪,成为惨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交车司机不遵守规定作为一名司机的契约,不遵守行业准则,不顾全车人生命安危,对女乘客的辱骂进行回击,将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最终互殴。



而女乘客,在公交车司机提醒下车时,因自身原因错过停靠站却无理取闹,最终导致一场悲剧的产生,成为惨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教育好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是一件大事,并且刻不容缓!



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要从每一位家长自身出发,父母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老师,只有家长学会感受和表达自身情绪,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管理情绪,与孩子共同成长。



塑造一个心平气和的家庭情绪环境



最坏的情绪莫过于暴躁!



其实我们的暴躁脾气或多或少来源于我们的父母。如果一个家庭的情绪氛围是一言不合就开吵、暴怒!那么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长大后,他会不顾及他人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要么就直接把自己的情绪掩藏起来,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这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家长们要记得一个良好的家庭情绪环境要比任何一种情绪管理的方法都要奏效。



在教育孩子之前,先厘清自己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管理情绪时很盲目,会用各种道听途说的方法教育孩子,不仅自己搞得自己很累,也会让孩子感觉委屈。



所以在教育孩子如何管理情绪之前,请先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妥当,有一个榜样作用,要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然后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再配上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教孩子认识情绪,找到边界表达情绪



认识情绪,找到边界表达情绪,就是让孩子充分的认识自己的情绪。



孩子对于情绪这样抽象的东西认知的水平其实并不高,在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要认真倾听,了解孩子情绪的来源并且提供更多方法让他缓解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慢慢学会管理情绪。



鼓励孩子表达,不打断表达



管理情绪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你的沟通对象!



所以我们在教孩子管理情绪的时候,请尊重他们,不要去打断和干涉孩子对于情绪的表达。



当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那么家长在孩子表达情绪时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和手,让孩子努力地去表达自己,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即使这很困难,也需要他自己去学习,谁都不能代替他们。



掌控情绪,是孩子在童年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他们人生成功的保障。



我们希望每一位家长都教会孩子管理情绪,养成正确表达情绪的习惯,让孩子拥有这份宝贵财富!



02



只有被规则看守的世界,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与安全。



规则是用来保护生命的一道最终防线。事实上,每一个极端悲剧之前,都曾有过无数次侥幸逃脱的隐患。



譬如,挤地铁时,你们看到过无数在鸣笛声响最后一刻冲进列车的人吗,闯进车厢的刹那,拍着胸脯长吁一口气:“好险!”



规则是我们从小就教育给孩子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一次次在绘本里读给孩子听的“红灯停、绿灯行”,是我们一句句朴实又简单的“听话”。



然而,每一个给孩子的教导,却需要成人的身体力行来佐证。



藐视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



很悲哀,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藐视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善忘的人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还记得前段时间,深圳二胎妈妈无视身后来往车辆,直接穿越马路,最终导致一尸两命的惨剧吗?



还记得今年7月份,62岁的柳某推着母亲在距离红绿灯50米的地方横穿马路时被来往车辆撞飞十几米远的惨状吗?



不遵守规则,很多时候,代价是你承受不起的。



正因如此,我们一定要从这些事件中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更要从这些悲剧中思考如何去给予下一代更好的规则教育。



在此,给予家长们三点建议:



1. 从小给孩子树立规则,养成尊重并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习惯的力量无穷大,你永远不知道不遵守规则的坏习惯在什么时候就会让你付出惨重代价。



2. 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最好的教育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不给予孩子言行一致的教育,就是在给孩子成长道路设置雷区。



3. 面对别人不遵守规则,要善意提醒。



雪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更可况,这场雪崩的灾难有可能祸及到你。



在精明的大人看来,教会孩子这些漠视规则的“生存技巧”,是最好的人生经验,却很可能在某一个时刻,被没有侥幸而过的命运急急刹了车,永远地停止……



漠视规则,其实就是对生命敬畏心的缺乏。为人父母,如果都不能充当孩子的降落伞,又有谁能为孩子的人生托底?



没有一条规则可以随意破坏。记得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



最后,真的不希望再看到这种痛心的新闻事件了。



希望大家都重视起来,特别是有孩子的人,你的重视关乎两代人。



唯愿人人都能心怀规则,这样才能开开心心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幼儿语言发展滞后的原因

2018-11-23 邓琳 评论(0) 浏览(1134)

正常孩子在出生后四个月能自主地发出声音,六七个月能咿咿呀呀地和人说话,十二个月左右即能讲叠字。但现代的孩子说话都晚了, 为什么?

如果孩子出生时是个健康的宝宝,那么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种: 

能量不足

孩子出生后身体需要两种营养, 一是长身体的食物性营养,一是促进神经系统发展的营养---感觉刺激。这两种营养的任一个不足都会造成孩子能量不足, 而引起能力发展的滞后。

以语言发展为例,能量不足的孩子会无力关注周遭的感觉信息,或者无力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所以即使周边常常有人和他说话,宝宝的大脑接收到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因此影响孩子对语言做出回应的能力;另一种情况则是宝宝因为能量不足,没有意愿或力气做回应,更别说是积极主动地表达了。

口腔触觉不足

孩子出生后三到五个月常会出现吃手、拿到东西就往嘴里送的行为,一般家长若不明白这是生命本能的一种发展现象,不但不主动提供更安全丰富的口腔刺激给孩子,反而禁止孩子这种行为时,孩子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口水收得慢、说话说得晚、咬字不清和偏食挑食的现象。幼儿开始添加辅食时,家长一味地提供过于精细或流质食物,没有随着孩子身体发育而改变食物的粗细度,这也会造成上述相同的影响


听觉刺激不足或不当

幼儿听觉器官比较脆弱,所居住的环境中若存在高分贝噪音或家中有人老是大嗓门讲话、关门或看电视音量特别大,孩子的身体会启动保护机制,主动屏蔽令他不舒服的声音,造成语言输入材料少,而影响孩子语言输出的表现。另一种情况是听觉刺激不足,孩子常常处于安静的环境中,家中主要带养人沉默寡言,或鲜少外出与人互动交流,同样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进度。

语言概念不足


一般正常发展的幼儿在两岁左右语言发展会非常快速,孩子会很爱讲话,对于新语词的吸收和应用也非常快,所以常有孩子才两三岁,讲起话来像个小大人。

然而这样的正常发展情况需要前期足量的语言概念输入,否则会有几种情况产生:1.和人对谈常出现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2.答人问话时似懂非懂;3.年纪渐长,语言能力却没有进步;4.逃避与人交谈的场合;5.语言能力停留在一岁左右的叠字或简单词语阶段。

造成语言概念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家人在孩子开始会讲话之后,就忽略要继续发展孩子的语言概念(例如具体可见、可碰触或操作的名词或动词),转而和孩子都说含有二三个概念以上的长句子,导致幼儿语言理解困难,自然影响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模式,平时孩子只要动动他的小手指、嗯一声,什么事就全由家人包办到位,孩子当然不需要开口说话,自然语言发展就滞后了。

感觉统合中度以上失调

人体像是一部相当复杂的机器,所有的行为反应都是依靠整体完整条件的支持才能正常表现。感觉统合是人体运作和发展的本能,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感统失调即会影响各项能力的发展。

以语言发展为例,前庭觉发展不足容易影响语言信息的传递、过滤、理解和判断,甚至影响调动发音器官运作的脑功能,而使幼儿无法顺利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触觉发展不足容易造成能量不足,或是造成神经冲动,而神经冲动时,孩子就显得急躁、生气、语塞,根本说不出话来,久了就习惯不说话而只哭闹;本体觉不足的孩子常常语无伦次,缺乏组织性和条理性。

幼儿如果语言发展滞后,将以上几种原因一一对照查找,把该弥补给孩子的感觉刺激有针对性地足量弥补给他。在六岁之前,孩子的语言能力都会快速发展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对维护促进良好语言能力发展的成长环境的坚持毅力和谨慎觉性。




3-10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专注力

2018-11-22 邓琳 评论(0) 浏览(1025) 标签: 感统训练

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长就想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渴望给他最好的呵护和爱。

但家长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从来都不是规划妥帖的人生,更不是数不尽的钱财……

当下,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缺少不了专注力的辅助。

我们专注于某个信息本身,需要排除周围所有其他信息的干扰,大脑才能调动所有资源把信息吸收、整合进来。

然而,专注力已经成为最稀缺的能力之一。
 


早上一睁开眼睛,毫无防备地跌进一片信息的海洋里。

电话、微信、新闻……渗透进你每天生活的缝隙,还有各种的应酬,把你的时间打成碎片。

工作中走神,似乎成了日常最常见的。

同样的问题在孩子身上也很突出,越来越多的专注力不足问题,造成了孩子的学习困境,众多家长为此苦恼不已。

 上课小动作多,时不时玩笔、扣橡皮,甚至走神放空,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于课堂上。

 做题容易粗心马虎,跳行漏字,把18看成81,15克看成5克。

 回家写作业时坐不住、静不下心,总中途暂停,来回走动。

 做事丢三落四,经常遗失所需之物(如玩具、家庭作业簿、铅笔、书本)。

 听到一点声响就分神,想去看看发生了什么,容易被外在刺激转移注意力。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造成孩子专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等。

如果孩子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周围的环境干扰太多,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任务太多,都会让孩子分心或者失去信心。

除此之外,当下的孩子普遍看电视的时间过长,也是扼杀孩子专注力的罪魁祸首。

无法集中注意力,就无法深入地去做一件事,任何事都浅尝辄止,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危害。

作为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呵护好孩子的专注力。
 
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1、把握培养专注力的关键期
 
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若不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后续阶段高级认知能力,且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
 
3-10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此阶段大脑发育速度高速运转,在10岁之后,节奏将趋于平缓。
 
充分利用好此关键期,对儿童未来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专注力培养要从感官训练开始
 
感官训练主要包括听知觉和视知觉的训练。
 
视知觉训练
 
我们在关注事物时,眼睛才是焦点。对视知觉的训练,就是对专注力的外在行为训练。

在生活中训练的时机无所不在。
 
逛超市时:可以给孩子颁布任务:“请你在这一排的货架为妈妈找到我们一直吃的麦片。”“请去水果柜台为妈妈找芒果。”

读绘本时:更可以融会贯通:“小熊和几只鸟打招呼?”“小老鼠漂亮的手提包出现过几次?”

掌握了精髓,你能发现更多专注力训练的机会。

听知觉训练
 
让孩子听环境中的声音,或让孩子听故事录音等都是有效提升听知觉能力的方式。

辨声音游戏

让孩子把眼睛闭上,判断房间里的一个声音从什么地方发出的,是近还是远,声音是大是小。

找物品游戏

把一个能发出声音的东西藏起来,让孩子根据物体发出的声音寻找到该物体。

 

3、结合孩子爱玩的天性培养专注力
 
在专注力的培养上,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哪些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读绘本、搭积木、拼图、串珠、找不同等。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玩迷宫游戏、涂一涂等都是培养专注力的有效方式。
 
涂一涂
 
让孩子在复杂的图画中寻找指定物品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也能提高其对图形的空间思维能力。
 
拼一拼

孩子在拼图时,很容易投入,不知不觉中,能坐定的时间就长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长了。
 
走迷宫

由简到难,又平面到立体,由笔画到指画再到眼看。走迷宫非常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从简单的开始,逐渐加大难度。

作为父母,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即便不能给孩子高贵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扇门,你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和通道,奇迹就会发生。

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2018-11-21 邓琳 评论(0) 浏览(898)

情绪的管理无疑是说得容易做来难,但它是值得的,因为对你和你的孩子回报巨大。曾经有一个明智的家长根据亲身经历说:“ 你对事情作何反应也将成为他们对事情的反应。如果你想让孩子自控,首先你得学会自控。


 
第一:正视情绪的存在
父母要明白情绪有好坏之分,却没有对错之别。人都会有各种情绪,关键是自己怎样利用和表达这些情绪。首先要正视这些情绪,才能谈到控制和合理地表达。
当孩子让你觉得生气,失望的时候,自己要首先明白这些情绪的存在非常合理,接着进一步告诉自己不要让这些情绪占据了理智,深呼吸,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其次要明白,自己的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孩子有这些愤怒,反对也是再正常不过了的。
当你能够正视这些情绪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平静一些了,然后也能做出一些理智的反应,而不是让情绪做主做出一些会让自己以后后悔的行为。这时再深呼吸几次,清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再跟孩子对话,告诉TA, 你非常理解TA此时此刻的心情,没关系的,然后再以鼓励的方式去让孩子做某些事情。
虽然这样的方式会比用威胁,甚至暴力让孩子服从看似更麻烦一些,速度慢一些。但是请相信,这样的益处绝对非常深远。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父母和孩子的联系更紧密,而不是让孩子觉得有情感上的隔阂。其次,家长的冷静处理方式也会减少孩子大脑中压力激素的释放,从而也能让孩子更快平静下来。


第二:做孩子“出乎意料”的父母
如果此时此刻你真的已经被孩子的挑衅行为或者调皮逼到爆炸,真的要做些什么的时候,不如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吧。比如你命令孩子到餐桌去吃饭,然而他却要再多玩五分钟,而你又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孩子说出:“我恨你”这类会激怒你的话,你可以勃然大怒把他拎到餐桌前,然而你也可以出乎意料地伸开双臂拥抱孩子说:看起来你需要妈妈抱抱你呢”。
这绝不是溺爱或屈服。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他恨你,这是因为你不让让他多玩五分钟的原因,不是真的不爱你,更不要因此大怒。通过拥抱或其他出乎意料的行为能有效地让孩子知道你听到了他的不满,并且你也很同情他,但是你还是会坚持你的原则——不给他额外的五分钟。
其实当孩子说出挑衅的话,或者作出挑衅的行为,他潜意识里是企图让你一起分担他的愤怒,让你也体验一下受到挫折感觉还有愤怒的感觉。如果你真的勃然大怒,就真的“中计了”。用令他出乎意料的行来化解这场干戈,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个方法非常好用,能迅速降低两个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让两个人都快速冷静下来。


第三:给自己点时间放空一下
当你真的非常难控制自己不发火的时候,不如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放空一下。与其让孩子去站墙角冷静一下,不如让自己去“站墙角”冷静几分钟。这个时候,你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爸爸需要几分钟冷静地想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你”, 这个短时间的暂停,也会有效得打断孩子既有的哭闹模式。同时你也给孩子做了个很好的榜样:当有坏情绪如生气,困惑的时候,应该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这短暂的几分钟冷静时间里,你可以摆脱被动的状态,有时间思考孩子的行为和你希望他能从中学到的东西。这种小策略可能效果特别强大,尤其是当你和伴侣一起使用的时候:“妈妈和爸爸需要思考一下如何更好地帮助你。“这是在向孩子发出了一个重要讯息:你们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教育团队,将共同努力帮助他学会应对困难。



想让孩子乐观、自信,只需要5个诀窍

2018-11-16 邓琳 评论(0) 浏览(882)

让孩子能够快乐、健康,能够积极的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的愿望,那么我们要从哪方面着手,才能让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呢?

首先我们看看孩子为什么会自卑:

1.心理阴影

不少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说过这样的话语,比如:不要到处乱跑,小心捡垃圾的把你骗走;再不听话就把你送给坏人。这些“大灰狼”式的话语无形中就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孩子就会认为外面的世界很黑暗,坏人很多,自然就产生逃避或防备的心理。也有一些孩子听过一些可怕的故事,亦或者看过一些可怕的影片,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从而使孩子胆小不自信。

2.家长保护过度

有些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保护过度过细,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日常生活中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接触,比如:孩子要碰一下扫把,家长就说“小心扎着你,多脏啊,快放下”;孩子想洗一下碗,家长就嚷嚷:“别动,会摔烂的”,这些种种的小细节,使孩子没有在尝试和实践中得到经验,从而变得胆小。当孩子逐渐长大了,也还是照样保护着,正是这种保护伞导致了孩子的胆小。

3.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

有些孩子除了跟父母长辈一起外,就很少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玩耍,这样就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慢慢地就使孩子怕见到陌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说话。

秘方一: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现在的小朋友基本上很少有什么小伙伴,居住在城市的人基本上很少跟邻居有什么接触和交流,更不用说带孩子认识小伙伴了,所以大人更应该为她们创造好的条件。
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鼓励孩子在学校交朋友。当孩子的朋友变多了,生活的圈子变广了,孩子的心态也能更好地保持乐观。
 


秘方二:培养孩子有广泛的爱好
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我们试想,一个爱看电视的孩子,一旦晚上没有合适的节目时,心头必然会郁郁寡欢。
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电视时,爱读书、看报、或者做游戏同样可以乐在其中。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并且根据孩子的年龄的能力慢慢的诱导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
除了培养孩子的基本兴趣意外,还要培养孩子的特殊兴趣。比如:音乐、绘画、棋类等等。儿童的特殊才能,往往存在于儿童的特殊兴趣当中。
而且培养孩子的特殊兴趣,还能够培养孩子和谐个性的特点,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乐趣,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更丰富的娱乐方式。
 
秘方三: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当孩子遇到困境时,我们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
如果孩子闷闷不乐,那么不论父母多忙都要挤出一点时间来来和孩子交流。教育孩子忍耐学会坚强地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我们需要努力的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就能够很快消失。
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交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摆脱困境,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我们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舒缓情绪。比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秘方四:保持孩子要有适度的自信心
拥有自信、快乐与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我们试想:一个自卑的孩子,无论如何他也很难拥有乐观的心态。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审时度势的多做表扬和鼓励。
来自家长和亲友的肯定,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出适合他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孩子经过努力后能够完成。因为在不断的努力当中孩子就能够培养出自信心。
适度的成功体验,往往也会提高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成功者的自我意识。
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我们也要格外的关心,对于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的让他们在家里或者班级里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孩子逐渐的大胆、自信。
密码五:适度的赞美
其实,每个小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一个“密码”,他只不过是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只要我们用心去破解掉这个密码,那么孩子就会身心健康地成长。
想要孩子自信乐观,一定要掌握“赞美与鼓励”这个法宝。
那么表扬和鼓励有什么区别呢?
当孩子画完一幅画儿,兴高采烈地举到你面前叫你看时,如果你说:“嗯,画的真棒,很不错,你是最了不起的画家!”这些空洞的赞美之词就是表扬。这句话适合说给此情此景下的任何人。
而如果你说:“嗯,让妈妈好好看看,你画的是什么呢?噢,这个地方很好,有你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画的都不一样很新颖,继续努力,妈妈相信你会更棒!”这是对具体行为的赞美和鼓励,并且让孩子意识到你是用心的去探究他的画作,用心去重视他的这个行为。
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有句话叫做:“孩子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当孩子越做越好的时候,他会越来越自信,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也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孩子了。
孩子在感觉到鼓励和父母的爱时,他会更有动力去进步、去学习新技能,并且能够内心很阳光,懂得爱并尊重他人。
每个孩子总是在不断尝试中长大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励。
来自成人的耐心、肯定和抚慰,会在心理上帮助孩子克服沮丧与怯懦,建立再次尝试的信心。常常就是这样,孩子们的突飞猛进似乎就在一瞬间降临。就像凯一样,当他在大灰猫的鼓励下发现并重新树立了信心,他神奇地做好了一切:“这天晚上,杯子不跳了,图画书也很安静。”凯拥有他的大灰猫,真值得庆幸。

 
保持孩子乐观心态的终极目标是:营造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个家庭最好的情绪氛围,应该多保持在愉悦、最佳的情绪线上。
当亲子处在最佳的情绪状态时,父母才能够发挥出文明和智慧的教育力量,孩子也才能够进行最有意义的活动。
亲爱的家长朋友,环境的气氛,人物的表情,有条不紊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感染。
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样他们才能够乐观积极快乐地成长。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九都路与芳邻路交叉口亚威金港商务1022

         洛阳市涧西区锦茂大厦809

联系电话/微信:18738412791              13183067871

童翼感统网:http://www.gantong.cc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父母可能做错了这6件事!

2018-11-15 邓琳 评论(0) 浏览(897)

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与外界沟通联系的工具之一。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会聆听人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并观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流,从中获取语言信息。语言培养从最简单的"妈妈“、"爸爸”...称呼词开始。



而到了1岁半-3岁阶段,孩子进入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够接收外界大量的信息储存在大脑进行学习与模仿。这就需要父母干预性进行磨耳朵培养,让宝宝学习从模仿开始学习语言。


 



某妈焦虑地说,我家的孩子已经2岁9个月了,现在还不会说话,偶尔会叫爸爸妈妈,其他就没什么主动语言了。现在你教他说两个字的词语,他会跟着说,但发音发不准。



怀疑过是自闭症,但我觉得不是,他对我很依恋,叫他看我的眼睛他会看,叫他名字偶尔理你偶尔不理你。记忆力好拼图拼多两次就会,在外面喜欢和小朋友玩,爱模仿小孩,喜欢玩玩具,没有刻板行为和语言。



坐爬走跳跑都很正常,身体协调性很好


但是他就是认知太差了,要什么不会指物,都是拉着你的手去拿,或者拿过来放你手里。


简单的指令好像也听不明白,教他认物,看绘本什么的坐不住,现在稍微好点。
从2岁开始担心,各种心里煎熬,压得我喘不过气。考虑要不要把他放到家附近的儿童之家或者小小班,但是又怕他不会说话受欺负,再说学校也不一定肯收他。
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与外界沟通联系的工具之一。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会聆听人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并观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流,从中获取语言信息。语言培养从最简单的"妈妈“、"爸爸”...称呼词开始。

而到了1岁半-3岁阶段,孩子进入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够接收外界大量的信息储存在大脑进行学习与模仿。这就需要父母干预性进行磨耳朵培养,让宝宝学习从模仿开始学习语言。
 

某妈焦虑地说,我家的孩子已经2岁9个月了,现在还不会说话,偶尔会叫爸爸妈妈,其他就没什么主动语言了。现在你教他说两个字的词语,他会跟着说,但发音发不准。

怀疑过是自闭症,但我觉得不是,他对我很依恋,叫他看我的眼睛他会看,叫他名字偶尔理你偶尔不理你。记忆力好拼图拼多两次就会,在外面喜欢和小朋友玩,爱模仿小孩,喜欢玩玩具,没有刻板行为和语言。

坐爬走跳跑都很正常,身体协调性很好。
面对孩子语言发育迟缓
相信很多妈妈都会焦虑起来
影响宝宝说话的原因有哪些?
可能都是下面这些你不以为意的小事
——



01 把孩子扔给电子产品

无论是电视还是手机,与宝宝都没有交流,只是被动灌输的语言模式。

而且电视节目里充斥了大量的不规范语言,如果经常把宝宝扔给电视,就容易阻碍他的语言发展。

02 过于软烂的食物影响说话

很多宝妈都会担心宝宝嚼不烂、不好消化,而让宝宝总吃过于软烂的食物。却不知道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的口腔肌肉发育!

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就会导致宝宝发音不标准、口吃。因为辅食过软过细造成宝宝语言发育缓慢的实例可不在少数。

03 他不说你就懂,他就不用说

宝宝指着桌子一“嗯”,妈妈马上就知道ta要喝水;宝宝指着冰箱一“啊”,家长就知道ta要吃苹果~宝宝一句“嗯啊”家长就能立刻理解,并满足宝宝的需求,让TA觉得沟通根本就不需要说话,这种“心有灵犀”非常不利于宝宝的语言发育。

其实,平时有意“为难”一下宝宝,反而能增加他表达的欲望。

例如:2岁以后,当他指着某处大叫时,你要假装听不懂的样子,然后告诉他喊叫并不能让妈妈明白你要什么,然后问他你是要碗?筷子?还是勺子呢?当宝宝清楚表达自己要勺时,你再给他。

 

04 你说话太快,宝宝跟不上

有些家长说话速度太快,没有给宝宝一个充足的时间,让他 “听到→理解→回答”,这样宝宝会很难接收到有效信息。

当宝宝下意识地追着你说的内容去听,这时候他的大脑和语言无法同步,就有可能会导致口吃或不爱说话。

05 网络语和叠词不适合宝宝

小盆友、酱紫、你造吗、妹纸……吃肉肉、睡觉觉、喝水水……这些网络用语和叠词,都在影响着宝宝的语言发育和对事物的理解。

在和宝宝对话时,对事物描述清晰准确:例如你教宝宝说汽车时,应该是细化到小轿车、公交车、自行车、摩托车,而不是“车车”!



06 不停指责孩子发音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肯定有吐字不清晰,甚至沾染了其他口音和错误发音的地方。

这个时候不要模仿、更不要嘲笑他,你只要用正确的发音重复一遍他的话就可以了。敏感有聪慧的小家伙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在你若无其事的影响下,学习到正确的吐字发音 


教育孩子不得不知的十个心理效应(收藏)

2018-11-14 邓琳 评论(0) 浏览(901)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心理规律二: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三: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四: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五: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六: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七: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或教育者,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八: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九: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肌肉张力不好,影响学习可不得了!

2018-11-9 邓琳 评论(0) 浏览(899)

肌肉张力(Muscle Tone),这个词你可能没有听说过,或者只会联想到它可能与健身之类的相关。如果说,孩子的语言问题,课堂上的表现,书写和阅读都可能与肌张力有关,你信吗?


肌张力是指肌肉的张力和强度,而不是说你的肌肉有多健壮。影响学习的主要是肌张力低。相对于肌张力正常的情况,肌张力低意味着肌肉的运动需要更多的能量。


低与学习


我们的身体里布满了肌肉。这些肌肉帮助我们完成各种运动技能。如果它们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工作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能量,就会影响正常的身体功能。比如身体的核心力量出现问题,上课时不能久坐,如果的手部的肌张力有问题就会影响到写字,如果面部的肌张力有问题就会影响到语言发音。肌张力低会影响全身的肌肉,且症状会维持较长时间。



W型坐姿


肌张力低的典型表现。



容易疲劳


既然肌张力低工作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肌肉也就容易疲劳。肌张力低的孩子会频繁的抱怨“我累了”。他们也会很喜欢运动,但是维持的时间并不会很长,而且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平衡感都不是很好。


不良的姿势


我们的身体维持任何姿势都要对抗地心引力,所以肌肉无时不刻的在工作。如果肌张力低,肌肉就无法抗拒地心引力,想要维持身体姿势就会很困能。

维持身体的姿势,出来我们摸得到的肌肉,还有我们摸不到的肌肉,比如呼吸肌,如果这类肌肉张力过低,就会影响正常的呼吸,甚至影响孩子的语言技能,因为说话发音呼吸肌的配合。



无力的攀爬


许多悬吊的活动器械,如单杠、吊环、攀岩、吊网等,肌张力低的孩子就难以胜任。使用这些器械会让他们感到吃力和困难,他们甚至会逃避这些项目。


治疗与加强


稳定姿势需要3中能力:颈部肌肉,肩胛骨肌肉和躯干肌肉。如果这些肌肉缺乏稳定性,就会影响孩子精细运动和大运动的发展。


肌张力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通过感统训练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使肌张力的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少说“不能”“不可以”,这5个替代法孩子更愿意听

2018-11-7 邓琳 评论(0) 浏览(1048) 标签: 感统训练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行动性越来越强,能走能跑了,爸爸妈妈就会发现——自己说“不行”!“不要”!“不能”!“不可以”……的时候越来越多了。
 
“不要在沙发上跳!”

“不要乱动你爸爸的音响!”

“不要玩水!”

“不能碰热水壶!”

……
 
更可气的是:爸妈越说“不行”,孩子越跟我们“对着干”,越来越不把爸妈的话当回事。
 


我们大人说“不”,很多时候都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如何才能让孩子理解爸妈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对我们的劝告“不屑一顾”?
 
其实,除了随时说不,还有一些更有效的方式,来给孩子立规矩。

 

 
一、实践预防
 

2、3岁的孩子毕竟还小,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房间里,指望孩子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多半会失望的。
 
所以,对比较危险的地方,比如橱柜、插座、尖锐的桌角等,事先做好儿童防护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多坚持一下房间里的陈设,不想让孩子碰到的东西,最好就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
 
最后,让孩子明白:这个房子里,有些区域是你的禁区,比如厨房。
 
可以尝试在厨房门口贴上一个“禁止”的标志,并教会孩子认识这个标志。
 
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看到很多地方贴着这样的“禁止”标志,就可以趁机和孩子一起认一认。
 
一来,孩子多认识了一个标志,懂得了一个社会规则,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二来,孩子会意识到,这个“禁止”标志,是个社会通用规则,很权威,并不只是“妈妈不准”,孩子更愿意遵守。

 


二、给孩子一个可以做的通路
 

当爸爸妈妈给孩子设定限制规则的同时,让孩子知道她“可以做什么”,规则更容易被遵守。如:
 
对孩子说:“不准在桌上玩水”,孩子会感到很沮丧,容易跟妈妈对着干,所以我们可以建议另一个方法:“我们去浴室里玩水吧”。
 
几乎任何让孩子“不要做”的事,都可以用另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改写。比如:
 
“不可以站在椅子上!”你可以说成“可以坐在椅子上”。
 
虽然其实是相同的意思。
 
但当爸爸妈妈没说“不能做什么”,而是直接说“可以怎么做”的时候,孩子的感受更好,他会觉得“我和大人之间没有冲突,我们是一伙儿的”,于是跟更愿意接受爸爸妈妈的建议。

 

 
三、用嘴说不如亲自展示
 
 
爸妈希望孩子怎么做,就直接把那样的行为在孩子面前展示一次。比如:
 
孩子使劲儿拽着小猫的尾巴,爸妈觉得这样不好。
 
那么,握着孩子的小手,一起轻轻的抚摸小猫,然后对孩子说:
 
“我们应该这样对小猫,你看小猫多喜欢”。
 
这样做,不仅教会了孩子处理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同时,还给予了孩子最喜欢、最重要的奖励——父母的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任何关注,都是珍贵的。
 
爸爸妈妈愿意花时间亲身示范,就是最好的陪伴和关注。

 

 
四、用选择代替命令
 

孩子跟我们对着干,也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力的增强,孩子也越来越追求“独立性”。
 
比如,有时候大人说,“把那个凳子搬过来,你搬不搬,你搬不搬?”叛逆期的小朋友一任性,可能就说,“不!”
 
但是如果给孩子一点选择,用更尊重的语言,就会好很多,比如:“宝宝,你想搬那个蓝色的凳子,还是那个红色凳子?”
 
小朋友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他也感觉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五、说“不”之前先想好
 
 
当孩子做一些顽皮的事情时,我们大人很容易“下意识”地说“不”!
 
比如:
 
“不要走小土坡”;
 
“不要用手摸颜料”;
 
但刚说完“不要”之后,我们自己又觉得:
 
孩子好奇,去走走小土坡,也不是多危险的事儿;
 
出于好奇,摸摸颜料,其实没什么坏处,对触感的发展还有好处;
 
于是我们就“随他去吧”,不了了之。
 
这样的考虑很有道理,可问题是:对孩子说了“不要”,之后又让他继续,很容易破坏爸爸妈妈的权威。
 
所以,说“不”是件很珍贵的事,禁止孩子做某事之前,请确保它的重要性足以让你说“不”。

 
当然,这并不是让爸爸妈妈以后都不对孩子说“不”了,关键是要明智地使用“不”。比如:
 
当孩子试图玩火时,当孩子过马路时试图松开你的手时,我们完全可以大声说“不”。
 
平时说得少,关键时说出来更有效,孩子就会知道:在某些时候,没有谈判的余地! 



豫ICP备18031914号-1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 / GANTONG.CC 技术支持 / 洛阳翼展科技
TEL / 18738412791 QQ / 253097215
Powered by em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