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 -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专注于儿童感统训练,洛阳专业感觉统合失调培训机构。


孩子前庭觉的一些发育指标及训练方法

2019-4-18 邓琳 评论(0) 浏览(913)

胎儿期至1岁前庭觉发展指标

 

从胎儿期开始,宝宝的前庭觉发展就十分迅速哦!前庭系统是感觉系统之一,它同时也是人体的感觉系统中最早成熟的,婴幼儿的前庭发展从胎儿期开始就已发展的十分快速,让您不得不重视前庭觉胎教的必要性。

 

胎儿期

 

婴幼儿的前庭觉发展大概在受精8-9周后就已形成;到了10-11周左右就已经开始动作了呢!它已经可以吸收来自地心的引力了哦!到了妈咪怀孕5个月时,则前庭觉的发展更为完善,可以感受母体的身体活动,甚为惊人。截至出生为止,胎儿的前庭觉发已臻于完善,所以待宝宝出生之后已经可以做出明显的反应。

 

新生儿时期

 

刚出生的新生儿对于策略和移动已经有明显的感觉,并且会做出反应。举例来说,当您将初生的宝宝抱起后忽然往下放低,他就会显得很慌张,并伸出双手做出类似拥抱的动作,这就是一种自然的反射动作。如果家里的小宝宝没有出现这些反射动作,则有可能为中枢神经异常,要特别留心。

 

出生1-3个月

 

宝宝能感受到自己身体和重力而来的感觉,并出现相当多的顺应性反应。如果宝宝感受到重力,则会出现强而有力抗拒感,从中学习顺应重力的刺激,并促使前庭和大脑产生相关反应,促使肌肉产生收缩、放松与协调。如:让宝宝趴着,他会抬头;大人如果撑住他的背部,他就可以坐的很好等。

 

出生4-6个月

 

4-5个月的宝宝头部就非常有力了,已经可以抬头和转头了呢!到了6个月大,趴着时由于神经系统对重力显得特别敏感,促使宝宝同时抬头,胸,并将手臂和腿抬离地面,仅依靠肚子来平衡全身做出像飞机起飞形状的“俯卧伸展姿势”。

 

其实,如果抱起宝宝,作摇晃、翻转身体以及到处移动,这些强烈的重力和移动的感觉,能令他感到快乐。而如果受到重力、视觉指引和身体移动的影响,宝宝同时也会产生筋肉反应,如:可独立坐一会儿,而不会失去平衡。



 



出生7-9个月

 

自出生就一直发挥功能,帮助婴儿由仰卧翻转成俯卧的“头颈直立反射动作”(引发这种反射动作的感觉,来自重力以及头颈部筋肉和关节的感觉),到了6-8个月大时,开始协助宝宝由俯卧转换至趴着的姿势,使婴儿能移动身体,并在移动之间学习空间结构和距离概念。

 

出生10-12个月

 

此时期的宝宝已经可以爬的更远了,并且和四周的环境产生更密切的关系。而骨骼也成长到足以支撑身体和头部的力量,且筋肉也具有协调动作和计划动作的能力;同时宝宝可以倚靠前庭协调肌肉关节、本体觉和视觉,来撑控一切的重力和移动,促使宝宝开始站起来,学习用双脚来支撑与平衡身体,并练习跨步来走路。

刺激足够 前庭发展绝佳

 

父母想要及早启发孩子的前庭觉,就得从胎儿期就展开积极培育计划。在胎儿8-9周大时,受孕情况稳定,就可开始刺激其前庭发展;并在婴儿出生至1岁左右,按月龄成长依序逐渐增加前庭感觉输入,以大幅度的增进宝宝的前庭平衡统合能力。所以,家长应从胎儿期就开始积极地给予刺激。

 

胎儿期 “鱼儿水中游”

 

胎儿所感受到的前庭刺激,主要来自于母体的活动。从胎儿期8-9周大开始,妈咪就可以与宝宝玩“鱼儿水中游”的游戏。玩法很简单,只要孕妈咪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即可,不必因为怀孕就刻意减少活动,这样才能刺激羊水运动,给宝宝足够的前庭感觉,增进其平衡感。也可与宝宝来一场亲子共舞,以增加胎儿的前庭刺激,不过,还是要提醒孕妈咪,如果身体不适,就别勉强,安全最重要。

 

针对上班族及有流产危机的孕妈咪,有一个更简便的刺激法。就是孕妈咪每天1-2次坐在安乐椅上,放松心情,搭配轻柔的音乐,轻摇10-15分钟。

 

新生儿时期 “抱抱亲亲”

 

抱抱亲亲对新生儿来说就是最好的启蒙方式哦!让小婴儿从熟悉的海洋世界(羊水),适应充满地心引力的新世界,和学习新的动作反应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羊水里充满了摇晃的刺激,所以在宝宝出生之后,妈咪可以轻柔地抱着宝宝亲亲他并轻轻摇晃,让他重温羊水世界的熟悉感觉,借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前庭觉是人体最早发展的系统,如果刺激不足,胎儿的体重和筋肉发展会较差。适度的摇晃可以刺激胎儿大脑和肌肉的成熟。尤其是对早产儿和体重较轻的婴儿而言。适度的摇晃对于孩子体重的增加也有帮助,妈咪不妨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在摇篮里轻摇5-10分钟,每日三次。

 



出生1-3个月 “摇摇乐”

 

宝宝的前庭持续在强化当中,而适度地将摇晃的感觉输入,就是促使前庭系统正常化的最佳利器,所以摇篮就是婴儿期最好的育婴用品啦!

 

妈咪可以在卧室内播放巴洛克音乐或是自然音乐,再将宝宝置于摇篮中,轻轻地摇晃,让宝宝在悠扬的乐音中享受前庭感觉刺激。此外,摇篮还有一个神奇的功效,就是安眠的作用,当宝宝似睡非睡时,妈咪只要将宝宝置于摇篮中轻摇,大脑慢慢地就会进入休眠状态,宝宝自然容易入睡。

 

不过,为免孩子产生摇晃症候群,摇晃幅度婴儿不宜超过5度,一岁以下不宜超过10度;且时间不宜过长(一次5-10分钟为宜)。

 

出生4-6个月 “忽上忽下”

 

人体左右内耳均含有一对三半规管,主管人的前后,上下、左右不同纬度的重力平衡状态,与其间交错的空间方位,包含三度空间静和动态的加速度、旋转等任何头部的重力平衡反射,当人移动或晃动时,内耳的三半规管会统合前后距离,左右方位,上下高度,使人感受空间变化,并做适当的反应。

 

做“忽上忽下”游戏启蒙时,妈咪可将宝宝以水平的方式抱起,并且慢慢地上下移动,让宝宝感受上下不同的空间感,之后再改换一手托住宝宝的臀,另一手托住宝宝后头和头部的方式(即坐姿)平顺地上下移动,有时托高一点,有时托低一点。

 

出生7-9个月 “颠倒乾坤”

 

此时期的宝宝平衡感已经较为成熟,可以接受来自不同的方向的前庭刺激,以及复杂的重力、空间变化。

 

妈咪可以一手托住宝宝的臀,另一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使其呈现水平仰躺状,之后再慢慢地让孩子的脚上头下,头上脚下,使其有头脚位置的变化;或是先让孩子仰躺在床上,用手轻轻抓住孩子的两只小脚,平顺而自然地将孩子倒提起来,接着模仿老爷钟的钟摆的方式,将孩子左右轻摇5-10次,若孩子出现惊慌的表情,则不宜再进行。

 

再来,妈咪也可以让宝宝俯趴在大枕头上,然后用手抓住并抬起宝宝的小脚(呈头下脚上的动作),停留约10-15秒,接着再放平。

 

出生10-12个月 “天旋天转”

 

前庭系统还有促进其他神经系统发展的功能!内耳的三半规管里充满了和神经细胞相连的绒毛,当外在刺激产生时,神经细胞就会获得讯息,并做出反应。而旋转可以促进三半规管内液体的流动,刺激管壁的绒毛,传讯多面向的重力平衡感觉,活化前庭感觉系统,可强化筋肉关节张力,有助于幼儿站立与行走平衡感的发展。

 

家长可让孩子俯趴在被单上,接着拉起头部方向的被角,然后慢慢地将被单沿顺时针方向转1-3圈,稍作停留后,接着再逆时针转1-3圈,借以活化孩子的前庭觉。其次,也可以让孩子趴在大人的肩膀上,由家长托起孩子的双脚,接着大人先顺时针自转1-3圈,稍作休息后,再逆时针转1-3圈。如果家长本身平衡感不佳,抱着宝宝坐在摇椅上玩,也是很好的刺激。

 



轻松 前庭觉启蒙游戏

 

观察新生儿发现,婴儿对于重力的刺激会出现反射动作,如:当家长将宝宝由腋下扶起时,他就会往前迈步,甚至能单手拉住木棒,全身悬空地被往上提起,这就是前庭反射的作用。在一岁前孩子会由躺而翻身,爬而站,所以,家长要好好把握胎儿期到出生1岁间的启蒙良机,多与孩子互动,将会让您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前庭觉既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家长在启蒙时需要注意哪些要项呢?前庭觉的刺激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和安全保护措施,并依孩子的月龄发展给予适切的刺激,温和缓慢地加强神经抑制功能。其他的注意事项还有:

 

1、 在婴儿脑部发育未成熟时,不可给予大幅度的摇晃,并避免因空间不足碰撞到物品,使得宝宝脑部受伤,或神经纤维破裂,造成四肢麻痹、认知障碍,或发展迟缓。

 

2、 宝宝需要足够的地心引力刺激才会有良好的前庭觉哦!因此,家长应适度地让宝宝活动,不要老是将孩子抱在手上或放在婴儿车里,以免影响他的身体发展和认知反应。

 

3、 摇篮是很好的育婴用品。它不仅可以启蒙孩子的前庭觉、促进平衡感,更可强化神经抑制功能,安稳情绪,选用摇篮以可以自行控制摇晃幅度的传统式手控式摇篮最为恰当,避免使用电动摇篮和弹力摇椅。

 

4、 如果能组合其他感觉刺激,对孩子而言,将有更大的效果,但要注意,由于前庭感觉输入属于较强烈的感觉刺激,所以,在小朋友精神状况不佳,身体有病痛,或是临睡前,饭前饭后1小时都不适宜进行。

 

5、 如果孩子有脑波异常状况,如:癫痫,抽搐等父母应避免给予旋转刺激,以免使宝宝脑神经过度兴奋,引发脑部异常放电,影响病情。

 

多面平衡游戏 适用5个月大以上宝宝

 

功效:针对前庭做多面向的平衡刺激,并且加以强化。

 

玩法:让宝宝俯趴或仰躺在弹力大球上,接着前后,左右摇摆,待宝宝适应之后,妈咪可以用双手托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坐在大球上,前后左右推动,使宝宝感觉前后左右失衡的重力状态,并协调他恢复平衡。

 

速度刺激游戏 适用七个月以上宝宝

 

功效:促进宝宝加速或减速时的平衡,并提升大脑的反应。

 

玩法:将宝宝置于棉被、婴儿车,螃蟹车,滑车中,由慢至快的拖动,如:直线前进,直线后退,或变换不同方向,注意哦!父母不可一下贸然进行过快的刺激,以免孩子受到惊吓,其间也可以变换宝宝的姿势,以俯卧,坐姿或是仰躺来进行。

 

悬荡刺激游戏 适用8个月以上

 

功效:悬荡对前庭而言是最有效的刺激,它不但可以有前后、左右、高度以及速度的刺激,还能整合不同方向的重力反射刺激。

 

玩法:找一个摇床或是摇椅或是一张小被单,让宝宝躺在被单或是摇篮里,就可以开始做前庭感觉的输入了,如:前后、左右,甚至是多面向的轻柔平顺的摇晃都可以。此外,安全座椅秋千也是很好的玩具,但提醒家长,摇晃幅度不可过大,单次摇晃时间不可过久,也不可让孩子单独处在秋千上,以免发生危险!


感觉统合能力是幼儿智慧的源泉

2019-4-17 邓琳 评论(0) 浏览(773)


经常听到一些小学生的家长抱怨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写几个字的作业要几个小时,一会动动这,一会动动那,上课也不注意听讲,经常把题抄错,总记不住老师留的作业,你打他骂他都不管用……在万般无奈之余,家长得出了结论,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据调查,各小学校这样的孩子还不在少数,据老师反映这些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难集中,很难与人相处,你说他,他就像没听见似的。



再问家长这样的孩子在婴幼儿期有什么表现,他们的父母总是面带困惑地说:没发现孩子有什么智力问题。但是孩子的表现非常让家长苦恼,这些孩子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令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些儿童的表现是由于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智慧的源泉,要想这些孩子的问题消失,这些孩子必须进行系统的感觉统合教育,感觉统合教育是幼儿最基础的教育,幼儿首先进行的学习不是弹琴,也不是绘画,而是感觉统合的学习。





什么叫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各感觉器官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当人看见桌上的钢笔后,钢笔作为一个信息被准确无误地传入大脑,通过大脑的统合(分析、组合、加工)后,大脑再指挥人的手将笔拿起,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什么叫感觉统合失调呢?由于婴幼儿发育还不完善,大脑在接到钢笔这个信息后,不能有效地指挥手去行动,这就叫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1.前庭功能失调: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很难与其他同学相处。有此孩子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

 2.视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尽管能长时间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计算,抄错题等。

 3.听觉统合失调: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本体统合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消极退缩,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系鞋带、骑车、跳绳、拍球,手脚笨拙等。

 5.触觉统合失调: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爱哭、爱玩生殖器等。

 

  





人的各种感觉系统,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必须被统合起来才能使人完整地认识外界。但近年来,大城市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它几乎成了“城市儿童的专利”。这是为什么呢?



1、在孩子最需要受到感觉刺激、让各种感觉相互配合、协调的时期,缺乏合适的训练

比如对10个月的孩子来说,需要通过爬行来锻炼注意力,训练颈部肌肉的力量。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就有可能影响他的感觉发展。

2、玩耍电子产品过多也会导致感觉统合失调                         

因为在看电视时,孩子的大脑得不到开发,影响孩子的思维发散,长时间盯着电视不仅影响孩子视力发育,大量的时间被电视占用,影响了儿童玩耍、探索世界的时间,导致了儿童各种感觉刺激量和强度达不到,从而导致了各种感觉系统之间联系、配合不当,导致了感觉统合失调现象的存在。

3、很少在大自然中玩

过去的孩子经常在野外奔跑,感觉自然得到开发,根本不需要特别的训练,而现在这种机会大大减少了。你的孩子有没有这些问题——写字的时候经常漏掉笔画而自己不知道?对老师的提问总是“听而不闻”?上课时,看了几分钟黑板,就要东张西望?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也许你认为这是孩子不认真造成的,但有些情况下,孩子有这些异常表现是因为他身体的感觉器官协调系统出了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统合失调”。 

只有经过感觉统合,人类才能完成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思维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等)





感觉统合就是人类的各种外界刺激感受,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系统神经网络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反应处理,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这个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对这个世界的探索,通过大量的视、听、嗅、味、触等的刺激才能使得人类的感觉统合能力变得强大。一旦我们接触的刺激不足以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便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发生,感觉统合发展发育时间较早,一般在12岁前就基本成型,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自由活动受限,家长溺爱包办,缺少玩伴,剖腹产孩子的增加,造成了城市里孩子成为了感觉统合失调的重灾区,城市孩子几乎都会有感统失调的问题出现,只是失调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人类从呱呱坠地开始接触这个复杂的世界,开始了漫长的学习时期,孩子要学习怎么去抬头,怎么去爬、去跑、去跳,怎么去交流,怎么去思考,怎么去适应这个世界,到以后怎么独立,怎么教育下一代。这些都需要在孩子时期打好基础,六岁以前的孩子,不要刻意去学些什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开心的四处玩耍,培养孩子各个感觉系统的能力。试问我们的家长们,我们小时候尤其在上小学之前,我们去上过什么课?不几乎都是自由的玩耍吗?以前哪来的那么多早期教育课程,难道以前的人们比我们现代人差吗?人类也如同动物世界的那些一起玩耍打闹的小狮子一样,智力与学习的能力都是在玩耍中,在伙伴之间的游戏竞争中得来的,所以感觉统合教育至关重要。

我们看一个对比:

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去田野里玩耍,我们在草垛里捉迷藏,我经常去我家门前的小河游泳,我经常爬树掏鸟窝,我经常和小伙伴出去一玩就是一下午,不用担心脏、不怕累。在外边玩游戏输了,不会回家哭鼻子,自己会默默的承受这种挫折,不用整天粘着妈妈让妈妈来帮助我。我开始上小学了,我会很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上课不随便离开位置。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待在家里,家长怕刮风怕下雨,不让孩子出去玩,即使出去妈妈也是一直牵着手,怕摔着、怕走丢、怕坏人,出去玩也很少有小伙伴一起,没有竞争,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包办,从没有受过挫折,上小学以后,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自信心差,爱哭。

对比一下,我们可以发现感统是什么了,儿童感觉统合重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而感觉统合课(感统课)是在弥补孩子的玩耍,孩子已经不知道怎么玩耍了,感统课是通过游戏形式,来达到科学玩耍的目的,每个项目都是针对孩子的缺陷来制定的,能够通过最有效的刺激来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大家不要认为感统就是单纯意义的玩。有的家长一提到感统课就认为这是给特殊儿童上的课程,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感觉统合的过程,家长或老师通过游戏或者训练方法让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发挥的更好更出色,我们的孩子的能力才能够展现的更淋漓尽致。所以说,感觉统合是每一位城市儿童的必修课。 



请告诉孩子:世界本不公平,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2019-4-12 邓琳 评论(0) 浏览(876)

头等舱可以优先登机,



银行VIP可以免排,



......



真的,世界从来不平等,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这个道理,一定要尽早让孩子知道。



越是不公平,努力才越有意义



2018年6月高考前,《极限挑战》做了一个实验,开始时,所有孩子被安排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嘉宾会向他们提6个问题,回答“是”的孩子,可以向前走6步,到达下一条线。



问题是这样的:



你的父母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吗?



你的父母给你请过家教吗?



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一门特长?



三个问题过后,有人一路向前,也有人还站在原地。接下来,问题还在继续:



从小到大,你是否有出国经历?



父母是否承诺要送你出国留学?



从小到大,你是不是爸爸妈妈心中的骄傲,他们是不是经常在亲友面前夸耀你?



当所有问题结束,有的人已经遥遥领先,但还有的同学还在原点,一步未动。



原本一样位置的起跑线开始变得参差不齐,然后一声令下,这些孩子开始集体向终点奔跑。



擅长赛跑的马,不会计较自己的起跑线在哪,那最后冲到前20的人,是之前站在前面的20位吗?



有他们中的一些,但不全是,甚至后面跑过来的人占到更多。



出生有不同,高考也有起跑线,但人生是场马拉松,最终胜出的人绝不会是抱怨者,而是一直不吭不响闷头跑的人。



你所得的,就是应得的


有位老师说的好:



所有能真正让孩子提分的方法都是逆人性的。



逆袭从来都不是传奇的一跃而上,而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出来的。









孩子应该知道现实的世界



最近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读书,就带他去四个地方看看:客运站、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



去看看这4个地方的人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抽什么烟、是什么样的素质。



没错,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但大家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真的会有不同。问问孩子,他未来想成为哪一类人。



让孩子去看众生百态,然后选择他想过的人生,这样才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才会发自内心地付诸实践。







之前一位河南的农民工在河南省实验中学暑期施工时,写在黑板上的一番寄语:



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得上你的任性;



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



这就是现实,这里面饱含着一个过来人“我本可以”的酸楚。



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家长总把自己的苦和痛藏起来,只给孩子看最好的一面,给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东西。



其实,我们应该把残酷的现实和成年人惨痛的教训告诉给孩子,如果可以,让他们亲眼去看一看,切身体会一下,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这世界本不公平,这世界又异常公平,你得到的,其实都是应得的,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尽早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努力和追求,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当下的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优秀的孩子是这样培养的教育专家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2019-4-10 邓琳 评论(0) 浏览(808)

优秀的孩子是这样培养的教育专家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长篇: 
  1.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3.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让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6.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7.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8.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和他平等相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9.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0.记得对孩子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 
11.记得经常的亲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头,让他(她)知道你的爱! 
12.随时关注他(她)的进步,并也让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3.多与孩子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孩子同行。 
14.不要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15.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16.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 
17.让孩子经常有机会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一个健全的人。 
20.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过。 
21.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22.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这很重要。 
 

                   
生活篇: 
1.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学会理财。 
2.没有得到孩子的许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记与信件。 
3.经常和孩子郊游。 
4.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笑着入睡!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如果有条件,每天晚饭过后和孩子到户外散散步。 
7.快乐与孩子一起分享! 
8.对小家伙开心的笑,并希望他(她)也常笑! 
9.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0.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11.给孩子留出真正的“玩”的时间和空间。 
12.教会孩子骑自行车,游泳,这都是进入社会的一种基本技能。 
13.每天早上与孩子相互问候,让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来。 
14.夫妻实在要吵架,请一定要记住:避开孩子 
15.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着问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16.不给他留有太多的物质遗产,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给他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快乐的人生。 
17.着重进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8.只要与创作尘埃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19.父母对自己的双亲要孝敬有加,让孩子觉得家中充满了爱,同时父母也是他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20.父母之际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21.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2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2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 的关系。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恶劳的许多性格。 
24.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时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5.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一会儿晴,一会儿阴。 
     

             
学习篇: 
1.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看看报,一个好的学习伙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学习,家长切莫搞一些娱乐活动,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4.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而责骂孩子。 
5.不要因为孩子试卷上的低分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带来成就感的知识:古诗、数字、故事、家务、玩耍、交朋友··· 
7.教育孩子读好书、好读书 
8.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太大的关注,那样会造成孩子学习紧张,压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没有自己的责任。 
10.孩子的房间要有自己的书桌,书桌上要有几本自己爱看的书籍,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 
                  
娱乐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一起听他爱听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锻炼身体。 
3.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4.多让孩子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益智节目等,少看动作片、连续剧。 
5.孩子看电视时,家长们适时地陪他们一起,并且对里面的内容作一些讲解与讨论。 
6.春天可以和孩子骑自行车去郊游,夏天和孩子一起去河边游泳,秋天则背着铁锅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三口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 
7.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 
8.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9.和孩子下棋,让孩子知道落子无悔,教育他对自己所做事要负责任,同时下输了要承认,家长有时也要放手让孩子赢一两盘,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培养孩子专注力,看这篇就够了!

2019-4-6 邓琳 评论(0) 浏览(812)




5~7岁的孩子可以专注15分钟;
7~10岁的孩子可以专注20分钟;
10~12岁的孩子可以专注20-25分钟;
12~14岁的孩子可以专注30分钟。

以上这组是德国的一个育儿研究数据,对比一下,你的孩子能专注多久呢?

有一类的孩子身边很常见,他们往往看起来都很安静且刻苦,却未必能获得对等的效果。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内心会有多种想法,并不是统一的。

比如,试图专心写语文作文,却又开始担心:数学作业会否来不及做?是否要先做数学作业?做了数学作业,又开始猜测,明天的英语小测验,老师会考什么样的题型?



这种“分裂”的想法,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不甘心”仅仅专注做一件事,因为太害怕没有效果,仅专注做一件事意味着“高风险”,这种倾向会带给他们巨大的焦虑。

于是,在她的潜意识控制下,只能通过不断转移注意力,变换目标,才能对抗这种焦虑。时间一长,分心就成了习惯,“内耗”的模式就逐渐固化下来。


 孩子“分心”的几种原因

造成孩子不同程度注意缺陷的原因有很多,上文这个案例中,表面看起来原因在于对学习的焦虑感,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与家庭环境及家长养育方式相关的原因:

0~1岁 给予孩子“深情的凝视”

哺乳期,当孩子还在妈妈怀中,能够获得妈妈全情投入的凝视,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情感满足。全情投入的“客体贯注”能够让孩子的潜意识获得一种信念:当我深情地看着妈妈的时候,妈妈也会给我全部的专注力,我的专注投入,是能够获得正面回应的。

所以,妈妈们喂奶的时候,请尽量深情地看着宝宝,抚摸他的头发,这一刻的投入非常重要。




2岁+ 尊重孩子的边界感

大约在2岁以后,孩子逐渐开始有独立的意识,无论是吃饭还是玩玩具,他都很希望能够自主地去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不打扰”地陪伴。

当孩子能够独立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请不要插手打断,这也是对孩子“边界感”的维护。

边界感弱的孩子,专注力就弱。比如,有些家长做不到“进孩子房间时先敲门”,这其实就是对孩子边界感的侵犯,试想这些常常被家长破门而入的孩子,就很难避免地会被“等下爸妈会不会突然”进来这一顾虑而“打断”手头的事情。

这种较弱的亲子间的边界感,无形中也在影响着孩子的专注力。

0~6岁 打下安全感的基础

童年早期的安全感对于孩子一生都很重要,大量研究发现注意有缺陷的孩子,安全感都很差。假设一个安全感较低的孩子,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环境,他首先要做的是去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周围的人是否可信任,自己是否被接纳,太多的顾虑会使得他们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的速度比其他孩子更慢。

也就是说,当别的孩子都已经专注于书本内容的时候,安全感低下的孩子思考的却是:这门课的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之后的测验会不会考不好,爸爸妈妈会不会因此责备我?

因为基础安全感薄弱,这种“消耗”会使得他们专注的速度和效率都相对更弱。



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处于6岁之前,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影响专注力的原因入手,进行有意识地“预防”,但若是过了这个阶段,也可以通过一些训练,逐渐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让孩子感受专注的愉悦感

小朋友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兴奋和抑制的功能还不能很好地配合,所以自制能力就相对差一些。甚至很多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开始分神了。

家长们能做的,是不断挖掘孩子专注的领域,并让他们感受到,专注于一件事时获得的愉悦感。

记得前阵子,一个叫《秘密花园》的涂色书风靡朋友圈,一时间大家都迷上了涂色。当时我也跟风买了一套来涂,竟意外地发现,当我专注于填色的时候,我就完全属于此时此刻,不用再去多思考各种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愉悦感。




然而,很多成年人正在逐渐失去专注的能力,以至于孩子们也无法专注于此时此刻。陪孩子吃饭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们都在刷新闻或朋友圈,电影院里陪孩子看电影的家长,多半也都在刷手机。

虽然看电影这样的活动,看起来并不需要家长的陪伴,但若是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你向孩子传达出你的观影感受,这绝对能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原来我的爸爸/妈妈跟我一样投入!
(不要小看这种“共鸣”,它很能增进亲子间的链接。)

作为家长,如果能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得更投入一些,比如提高此时此刻陪伴孩子的质量,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专注力的训练。

两个关于专注力的小训练

专注力的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在是否能迅速地将自己的意识,集中到此时此刻。

若是孩子坐在书桌前总爱东摸摸西瞧瞧,可以对他进行一个“身体整队”的训练:

● 双脚放在该放的地方,背脊挺直了;
● 小耳朵准备好,拒绝接收太多外界的杂音;
● 眼睛专注地看着书本;
● 最后,大脑来思考书本上的内容。



这样一套训练很适合学龄前的孩子,能让他们从中掌握控制自己身体的方法,是一个专注力训练的过程,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除了这个“身体整队”的训练,还有一个小游戏适合更小年龄段的宝宝。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一二三木头人不许动”,这个小游戏能让孩子快速安静下来,在游戏中锻炼如何抑制自己的各种小动作。

在游戏中,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做示范,通过解说如何安放自己的手和脚,是否要把眼睛闭起来等细节,让他们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意念——即如何把注意力集中起来的能力。



偶尔给孩子进行一些专注力的训练,除了能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对情绪的管理能力也会有所帮助。

专注力的训练,是为了让孩子感知到,专注于一件事是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与愉悦感的。懂得专注于此时此刻的孩子,能够获得滴水穿石一般的能力,
这种能力,无论在未来的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让他受益终身。 

这几种“坏行为“都是宝宝在变聪明,请爸妈不要错怪他

2019-4-4 邓琳 评论(0) 浏览(99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天使宝宝开始发生了一些改变。你会越发觉得他们好像开始变坏了!




他们似乎开始会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他们开始吃手,开始自言自语,开始乱丢东西。




再长大一点,他们会闹脾气、摔东西……其实别误会!




这些看似不好的东西可能都是宝宝成长的信号哦!





这些“坏习惯”其实是“大发展”!


刚出生~1岁:吃手指


4个月~2岁:到处捡东西吃


5个月~1岁:用手抓饭


5个月~1岁:爱尖叫


6个月~1岁:爱玩卫生纸卷


6个月~3岁:依恋与恋物


6个月:怕生


7个月:咬牙发狠


1岁~2岁:“乐此不疲”的搬运工






01


10个月内吃手并不是坏习惯




能准确控制肢体行为




妈妈们会发现,大多数孩子在3-4个月时候就会开始吮吸手指。其实吮吸手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因为刚出生的孩子对自己肢体的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你还记得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在空中胡乱挥舞双手的样子吗?




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成长和尝试,宝宝终于才能把手指准确地塞进自己的小嘴里。这本身就是小小的进步呢!






开始长牙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的宝宝开始长牙了哦!宝宝的牙床有点不舒适,甚至慢慢会痒,疼。




吃手可以减缓自己牙床的不适感,所以这个时期宝宝吃手的现象“几近疯狂”。






对外界的“学习”




这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行为。




哈哈,妈妈们可不用过于惊讶。宝宝最先可以控制和准确感知的,是自己的嘴巴和舌头。




所以他们喜欢通过用嘴巴的吮吸来了解事物其实无可厚非。




这是他们认识外界的一种“学习”行为,可以刺激大脑发育。










稳定自我情绪




很多妈妈都知道安抚奶嘴的作用,其实孩子的小手就是最天然的安抚奶嘴,可以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妈妈应该怎样应对:




对大多数宝宝来说,通常到五岁时这个习惯就会逐渐消退。所以现在强硬地制止宝宝吮手,会给宝宝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




小宝宝吃手并非不良习惯,除非宝宝吃手的持续时间过长,吸吮力度非常大,让宝宝手指皮肤皲裂,并可能影响宝宝的嘴型或牙齿整齐时,才有必要进行干预。




1岁以内,不必多加干涉




喂奶时,满足宝宝吮吸欲:母乳妈妈适当延长喂奶时间,边喂奶边抚摸宝宝,和宝宝交流,让他感到爱和温暖;




在卫生干净的前提下,让宝宝随便吃:妈妈们可以把宝宝的指甲剪好、磨平,小手常洗干净,让Ta随便吮吸手指。




让他们认知更多的事物,开发他们的大脑。




宝宝熟睡后,将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吮吸手指导致牙齿咬合不良。




3岁以后对吃手指痴迷,坚决制止




多陪伴宝宝,给宝宝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多赞美宝宝,少批评,减少心理焦虑;多让宝宝做运用手指的活动,转移宝宝注意力;严重的,可以咨询医生,采取心理治疗或行为矫正。








02


捡起东西就往嘴里送




口腔敏感期




到处捡东西吃当宝宝4-5个月的时候,凡是触手可及的东西总爱放到嘴里咬一咬。




妈妈们的心都漏掉了半拍:稍不注意,宝宝就把地上的东西放进了嘴里,不知道有多少细菌呢。




其实宝宝到处捡东西吃是处于口腔敏感期。小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




他们会用嘴来探索世界,不管拿到什么东西都想要放到嘴巴里面,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感知物体的味道、质地、性状等,这样他就会觉得对于这个世界又熟悉了一点。这是宝宝的口腔敏感期。








强行阻止可能引发补偿性反应




一般来说,口腔敏感期应该在2岁前完成。




在此之前,强行阻止宝宝的口腔探索活动,可能引发以后的补偿性反应。




很多大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是爱咬人,就可能与此有关。甚至有些补偿行为可能持续到成年后。





妈妈应该怎样应对:




在宝宝想把脏东西塞进嘴里前,给他换上干净的物品。如果宝宝见到什么就咬什么,妈妈可以将水果切成长条形,让宝宝去抓咬。






03


爱发脾气,倔得像头牛




暴脾气容易成就独立人格



宝宝一岁多的时候时候,开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好像一夜之间,你们家的那个小不点居然会发脾气了!




有些妈妈会觉得孩子“学坏”了,实际上并没有。




孩子开始变得爱发脾气,倔得像头牛是因为他们进入了“成长叛逆期”。当你发现自己的宝宝出现这样的现象的时候,你应该默默感到开心呢!








因为凡是强烈抗议反抗的孩子,长大之后更可能成为坚毅而独立的人哦。而“乖乖宝”的温顺小绵羊长大之后更趋向于“优柔寡断”,反而并不是一件好事哦!




当你觉得孩子“变坏”了,千万不要急着为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可能都是宝宝长大和变聪明的标志呢。



家庭教育丨你的命令语气会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2019-4-3 邓琳 评论(0) 浏览(779)

 

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
他们都喜欢控制孩子,
命令孩子干这干那,
也习惯了命令孩子干这干那。
当然,
父母的这种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这与孩子的成长有关,也与父母的成长经历有关。
 
        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于是父母会给孩子传递经验,告诉孩子怎么干,干什么是正确的,控制他们,命令他们去干,长此以往,形成了习惯。即使当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判断力,父母还是习惯用这种控制教育方式,干涉孩子的选择自由,于是就产生了矛盾。

 
      父母的父母也是这么教育他们的,言传身教,父母也会模仿父母的教育方式,用控制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这种控制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在早期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
      因为孩子不懂,我们通过命令来控制孩子,避免孩子处于危险,让孩子做我们希望孩子做的事。而孩子小的时候,觉得父母无所不能,以父母为偶像,所以他们也习惯听父母的。即使对父母的命令有意见,最后基本也会妥协。他们讲道理说不过父母,打架也打不过父母,所以只能听父母的。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控制命令式的教育弊端会越来越大。
       孩子的身体智力都在不断成长,因为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我们的控制命令在很多时候孩子看来,这是父母让他们干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想干的,他们反而会更讨厌父母让他们干的事,比如上学。

1、控制命令伤害了孩子的智力
      当我们控制命令孩子时,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本来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思考改进方法来提升自己。而当我们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时,孩子就失去了思考的过程。就好比做数学题,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解,孩子不经过思考就获得了答案,他们不会有很深的印象。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2、控制命令让孩子没责任感,讨厌父母让他们干的事情
      最明显的代表就是学习了。很多父母耳提面命的天天提醒孩子做作业,学习,结果呢?孩子可能去做了,但是不情不愿,作业潦草应付事,讨厌学习,觉得学习是为父母学的,没有一点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
       所以,从表面来看,我们命令孩子,孩子表面上去干了,但是从内心上并不认可我们让他做的事,从心理学上,这是动机的外化,归结为外部动机,而不是内部动机,当外部动机一旦缺失,孩子便会恢复原样。
  

 
如果不控制命令孩子,难道就放任孩子?
我们不控制命令孩子,
并不是说对孩子放任不管,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导孩子做事。

1、创造适合孩子做事的环境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学习,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打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来让孩子自发主动的去学习。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网络、手机、电视等干扰孩子学习的因素从家里去除,家里放满个中书籍,父母也每天阅读学习,那么孩子再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的会喜欢上学习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润物细无声。
 
2、给孩子提供适当的选择机会
   不要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什么,而是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你是5分钟后起床还是10分钟后?你是先看会电视还是先去做作业?把选择权尽量还给孩子。虽然我们从结果上看,孩子一样都是去看了我们希望孩子做的事,但是在孩子看来,一个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一个是父母命令的结果,产生的结果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
 
3、建立规则,用规则约束孩子
      我们需要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用规则来约束孩子而不是用父母的权利来控制孩子。规则人人都要遵守,孩子也不例外。对这种规则孩子会理解并能接受。比如说,如果父母跟孩子一起建立了晚上9点就要上床睡觉的规则的话,那么到点父母上床睡觉,孩子也会自觉地上床睡觉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规则的建立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否则就是强加于人的措施,是权力的表现,跟父母的命令控制并无区别。 

不要忽视孩子说话的问题

2019-3-29 邓琳 评论(0) 浏览(816)







口齿不清是在儿童言语发育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发育迟缓,经过及时纠正是可以克服的,但如果不及时消除问题,有部分儿童会慢慢形成不良发音习惯,吐字不清,形成较严重的语言障碍,产生阅读困难,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


儿童智力正常但语言发育迟缓或说话不清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听力问题;2.构音器官异常;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可表现为单独或多种言语和语言能力异常,包括听力、讲话能力、理解语言能力、表达语言能力和语言程序处理能力。



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进行听力检查,排除听力障碍。现在的听力筛查技术可以在婴幼儿生后3天进行听力检测,在其3个月内明确其听力状况,并能在咿呀学语前(1岁内)进行听力康复,强化语言训练。而不至于到孩子2~3岁甚至更晚时,由于不能讲话或讲话不清,才发现听力不好,这时孩子的舌肌已较僵硬,大脑语言发育的高峰期已过,让孩子从感知声音、感知语言、理解并会正常说话,道路会漫长而艰辛。


其次是因家庭语言环境差造成的孩子开口困难(功能异常),常见情况是父母昼夜忙于工作,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看护,不常交流,家庭缺乏充分的情感、母爱等感官刺激或过分溺爱和约束等,同时家庭中南方话和北方话并存,都会导致孩子理解困难,表达困难,影响语言发育,一般经个体化语训和家庭指导后就发音清晰了。




再者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例如儿童孤独症、口吃、选择性缄默症等,则需要到专业机构矫正。


需提醒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交流,在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问题时,要引起足够重视,早期鉴别,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让孩子在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爱护下孩子健康成长 

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责任感及学习专注力?

2019-3-28 邓琳 评论(0) 浏览(928)



教育孩子对学习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一旦他们明确了学习意义,就能集中注意地学习,即使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不会分散注意力。



      所以从孩子入学起,就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有学习目的的教育,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对学习目的与意义,认识越清楚越深刻,就越能将注意力保持在所学的功课上。



      观察表明,责任感强的孩子,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责任感差的孩子,则往往害怕、逃避困难,一遇到困难就想求助于成人,不肯付出自己的意志努力,他们在没有困难的情况下,又常常表现得粗心大意,满不在乎,听课不认真,作业丢三拉四。







      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首要的责任是加强他们对学习的责任感,使其对所承担的任务(不只是学习任务)敢于负责,勇于承担,并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它。



      制定学习计划,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没有计划就会松松垮垮、放任自流,注意力不集中,因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要注意培养孩子给自己规定学习任务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前,要给自己明确规定,在这段时间内应完成什么课题,达到什么要求。家长还要帮助孩子不断提高自我监督的能力。



      当然,对小学生来说,开始时,更需要家长提醒、督促和管理,逐步引导,不断提高要求。



      比如,对低年级的孩子,第一步,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第二步,教会他们主动地安排练习,做完作业后,要会进行自我检查,看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在这方面要切忌溺爱和要求不严。



      常看到有的学生总是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摆弄玩具,而他们的父母却对此视而不见,不予制止,这是非常错误的。



      在加强学习责任感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注意力是由积极的思维活动来维持的,当儿童兴致勃勃十分渴望探索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寻求事物的异同点和未知的东西,对其进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时,他就会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2019-3-27 邓琳 评论(0) 浏览(948)


前言:课堂上,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学习障碍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会在不同程度上展示出如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等方面的劣势,也容易因为学习难度超出能力或预期,而产生灰心、沮丧、挫败的感觉;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最终会反作用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都远远低于孩子的原有水平。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如果能帮助孩子先处理好不利于学习的负性情绪,也就相当于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
孩子的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的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

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宣扬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然而实际上,每当孩子们表达他们的感受时,我们总是驳回,跟他们争论。我在潜意识里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应该听我说。”接纳孩子们的情绪太难了,我开始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我注意到孩子们的表现立刻变得不同。他们点点头,看着我的眼睛,跟我说得也更多。


【孩子的情绪需要被接纳】
1.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时,孩子容易失去勇气。

2.说出孩子的感受。当负面情绪得到认同和接受时,孩子觉得受到鼓舞,会继续努力。

3.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大人出于好意,但孩子遭到一番批评和建议的轰炸,很难去考虑他的问题并承担责任。

4.用一个词或一种声音(“哦”、“嗯”、“啊”或“我明白”)表示情绪认同。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回应孩子的沮丧,偶尔点点头或理解地“嗯”一声,使得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他有可能自己解决。

5.不要概括和解释。孩子不听你讲道理是件让人沮丧的事。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克服他们对任务的抵抗?

6.给予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当我们将孩子的愿望以幻想的形式表达出来时,会使他更容易面对现实。

7.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当情绪完全被忽视时,孩子们很难调整他们的行为。

8.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当情绪被接受时,孩子们很容易去调整他们的行为。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把事实和信息传递给孩子。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成为关心他人的人,那么我们就要关心他们;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
王亚菲 2019/3/27 13:33:13
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如果我们希望让社会上的年轻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那我们就要从尊重他们开始。除非我们能尊重他们的感受,否则一切空谈。


【来自家长和教师的疑问】
1.我们可以给孩子解决问题提建议吗?
在提建议时有一个问题,孩子正处于情绪混乱之中,他们是听不进去任何的建议的,即使是孩子主动征求意见。他们太痛苦了,你很快地建议,他们会觉得不相干,觉得你是在干涉,觉得你在贬低他,或者觉得你在威胁他。在孩子开始思考解决方案之前,他们或许想跟我们分担更多的忧虑,快速建议会使他们失去很多思考的时间和重要的学习机会。

听完孩子的诉说之后,我们可以试探着问“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是否有所帮助?……是不是就清晰了?如果……会怎么样?”让孩子去决定是接受、拒绝,还是征求你的意见,这样他就有可能听听你的想法,并加以思考。

2.孩子遇到烦恼不跟你说,怎么办?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把事实和信息传递给孩子。我们大人都有暂时的甚至永远不想告诉任何人的经历,有些人宁愿独自悄悄地富平伤痛、忘记耻辱。孩子们也一样。当他们想独自疗伤时,他们会发出明确的信号。即使他们强调说:“今天可真倒霉透了”,他们也会转身离开房间,或者坦率地告诉你“我不想再谈这件事”。我们能做的是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改变了注意,我们会帮助他的。

3.每当问到孩子们的感受时,他们总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当大人询问孩子们的感受,诸如“你感受如何?……现在你觉得怎么样?……气愤?……惊慌?……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孩子们会感到不舒服。这类问题只会让孩子们缄默,而不是敞开心扉。对一个孩子来说,使他尤为不安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这个词要求他解释自己的感受,说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可以接受的理由。通常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原由。在心理上他们还没有这种能力,能老练地说出:“在公共汽车站,那些小孩取笑我,这对我的自尊心是个打击。”孩子不高兴时,最欣慰的是父母或老师能试着猜出他的的内心感受——“被人取笑是会伤心的,无论什么原因,都很伤人心。”——这是在告诉孩子,如果他想倾诉,大人随时都愿意听。

4.接纳孩子们的恶劣情绪,这是一种危险吗?他们会觉得被接纳就是允许发泄坏情绪。
如果在情绪和行为之间划一道明显的界限,他们就不会这么想了。孩子们有权利愤怒并把它们表达出来。但是他们没有权利伤害别人,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感上。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大卫:“麦克让你生气,你想揍他。但是我不允许我的孩子彼此伤害。用语言告诉麦克你的感受,但不是用拳头。” 
豫ICP备18031914号-1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 / GANTONG.CC 技术支持 / 洛阳翼展科技
TEL / 18738412791 QQ / 253097215
Powered by em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