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 -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专注于儿童感统训练,洛阳专业感觉统合失调培训机构。


改善孩子人际关系,切勿走进以下误区!

2018-12-21 邓琳 评论(0) 浏览(957)

一、孩子需要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觉得聪明的、学习好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家孩子只有和这样的孩子交往,才会变得同样优秀。所以,他们“禁止”孩子和那些相对比较笨的孩子交往。殊不知,这样做,不但会让孩子变得冷漠无情,对弱势的人缺乏同情心和应有的尊重,而且,一旦孩子整日被“聪明”的孩子压抑,也很容易变得缺乏自信心,甚至是自卑。


二、孩子的朋友越多越好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只要有很多朋友就意味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但实际上,没有朋友固然不是好现象,可如果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长久,却同样不是好现象。甚至,如果孩子不能够维系长时间的友谊,恐怕极有可能是他们在交往上出现了什么问题,你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反思才是。

三、孩子不肯说话,父母可代替孩子交往
    有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见到陌生人不肯说话,而父母则因为虚荣心比较重,好面子,担心孩子说话说不好,所以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比如,见到熟人,孩子还没说话,妈妈就先张了口“我家孩子比较内向害羞,不爱说话。。。。。。”唉!如此一来,你虽然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却着实伤害到了孩子的尊严,让原本就笨嘴笨舌的他们更加不敢开口说话了。

四、孩子说话大声,就是“会交际”
    有些大人觉得,孩子只要敢大声说话,就是“会交际”,可实际上,说话大声也包括说话不拣地儿的大声嚷嚷,这种情况不但不讨人喜欢,反而还会让人觉得反感。所以,千万不要再觉得大声说话,能给人一种活泼开朗的感觉,就是交际能人了。也许,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用温和的,礼貌的口吻与人交谈,让他给别人带来一种舒服的感觉。




每一个孤僻孩子的家长,都必须反思这两点!

2018-12-20 邓琳 评论(0) 浏览(1082)

他们沉默少言,性格孤僻,经常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很少与其他孩子交流。老师组织的活动或游戏,他们也不参加或不积极参加。其他小朋友都在嘻嘻哈哈玩老鹰捉小鸡,可唯独他一点也不喜欢凑热闹,在一旁安安静静的垒积木......



那么,为什么这些孩子就这么“高冷”?


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融入到集体的活动之中,哪怕只是交一两个要好的小伙伴而非独自玩耍呢?


还有,到底是他们排斥了众人,自愿行走边缘,还是众人排斥了他们,将他们推向了边缘化?


与同龄孩子走到一起,因为他发现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在一起玩耍身心都会愉悦。所以说,与人交往,应该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却好像没有这种天性,不喜欢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家长自身说起。


为什么要从家长说起呢?因为孩子的问题,十之八九是家长的问题。孩子性格孤僻,多半与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关。有些家长脾气暴躁,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很容易导致孩子从小就锁闭心灵,不爱与人交往,又比如,家长平日较少带孩子出门,导致孩子活动空间有限,特别是与人接触有限,缺乏与人交往的实际经验,所以到了幼儿园,也不知道怎么与大家交往,或已经习惯了独自玩耍,本该发展的社会性并没有发展,自然会显得不合群。还有一些家长,平时不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导致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孩子经常因此被人忽略或误解,内心受挫,自然没有勇气再去和大家交往。


当然,以上这些都只不过是家长在教育上的失误,只要及时纠正,孩子也会跟着有所改变,比如,经常吵孩子的,改用温和的语气对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爱与温暖,开启心扉;平时不经常带孩子出门的,多多带孩子到公园,到游乐场,并鼓励孩子与身边的小朋友分享食物,玩具等

这里需要着重列举和强调的,是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是作为家长最需要反思的两点——

1.触觉功能失调

剖腹产的孩子,未经产道挤压,缺少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触觉学习,没有吃母乳,人工喂养的孩子,在成长早有获得在母亲怀抱中被抚摸亲吻的丰富体验,触觉营养有所欠缺,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包办过多限制过度的孩子,所接受到的触觉刺激有限......这些孩子,都容易出现同一种感觉统合失调现象

2.本体觉发展不佳

本体觉发展良好的孩子,身体协调性,灵活性都会比较好,所以参加集体游戏,他们会更占优势,相反,本体觉发展不佳的孩子,身体笨拙,动作不灵活,在集体活动中容易出岔子,拖大家后腿,很容易招来大家的抱怨和指责,虽然这些抱怨和指责可能并非针对孩子本人,而只是对活动或游戏不能顺利进行的气愤。孩子敏感脆弱的小心脏里,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所以,他会很受伤,很自卑,甚至为了躲避指责和抱怨,再也不参加集体活动。

触觉减敏游戏:刷子脱敏


训练目标: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减少触觉防御.


操作方法:家长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触觉防御性较少的部位,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的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刷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孩子习惯这种触觉刺激。


 





把财富留给孩子,还是把孩子变成巨大的财富

2018-12-19 邓琳 评论(0) 浏览(920)


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高尔基。

人在儿童时期注意力相对集中,学习知识比较快,长大成人以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缺点的改变也相对较难,所以需要在幼儿时候进行教育,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感觉统合教育。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不论是初为人父、人母,又或者是几个孩子的父母,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给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赢在起跑线。

 



但对此不同的家长则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父母认为应该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

有的父母认为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更好地自己。
因为对孩子诸事包办、过度保护的我们用养宠物的心把孩子养成了废物。


虽然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但那些企图为孩子准备一切、照顾一切的家长,终有一天会发现,当自己不能再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将面临极大的困境。


再看每一个优秀孩子成长的背后,必定有一个无私奉献的妈妈和全力以赴的家庭。

这里的无私奉献不是指妈妈要代办一切,而是懂得如何科学育儿,在遇到困难时指导他渡过难关,而不是替他解决所有问题。

孩子的学习、健康、心理、性格等诸多方面,家长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感觉统合的三大感觉系统

2018-12-14 邓琳 评论(0) 浏览(1256)



 前庭觉系统
又称前庭平衡觉,前庭就是我们脸的正前方,视听嗅味等感觉都要通过它来传达,它是大脑的信息门槛,信息通过前庭辨识、筛选再传入大脑,使大脑不会太过忙碌,这样才能使注意力更集中。
前庭体系正好位于身体倒三角形架构的上方,也就是头重脚轻的头部,是平衡感上面最不平衡的地方,所以前庭体系必须和平衡体系保持密切的协调,人类才能理解视听讯息和身体间的正确关系,进而作出应有的行动,这便是所谓的前庭平衡。
处理前庭平衡的整个感觉系统,则称为前庭觉。包括视听嗅味等感觉,头部和颈部的所有活动,以及这些讯息和大脑功能区脑细胞的互动,都属于前庭觉。
所以,前庭觉是所有感觉的根基,因此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不管是情绪和行为问题,首先要引导他前庭功能正常化。


 

 本体觉系统

 
本体觉,即身体的感觉,又称身体地图,是感知自身的非常重要的感觉。
其涉及到肌肉、关节、韧带等身体运动重要环节,它能告诉我们关於位置、力量、方向和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有助於统合触觉与前庭觉的一种感觉讯息。
本体觉不是天生就高度发展的,是通过后天发展,在触觉与前庭觉得到良好发育后,才得以丰富起来。
因为本体觉与前庭和触觉的紧密关系,因此本体觉出现障碍几乎都会伴随触觉与前庭平衡觉的问题。有触觉或前庭平衡觉问题的孩子通常只有单一的问题,而有本体觉问题的孩子都会伴随其他问题
 


 触觉系统

触觉,顾名思义就是所有触碰和被触碰到的感觉,也就是我们人体皮肤外部的感觉,触觉接收器遍布我们所有皮肤当中。
我们通过皮肤的感觉接受细胞从而获得感觉信息,这些接收细胞遍布我们全身的皮肤。触碰、皮肤伸展、重压、震动、移动、温度、疼痛等感觉都会刺激皮肤的信息接收器,这些都是外部感觉,然后传递给我们的大脑,大脑经过处理,再做出相应的反馈。
触觉对情绪影响甚大,比如触觉敏感的孩子,对于天气的一点变化、或周围环境的转换,都使他们会不高兴。
  感统失调的三种表现形式  
(以触觉为例)

感觉过度反应
通常表现为防御性特别强,会主动逃避不喜欢的感觉
触觉过度敏感的孩子情绪特别容易变化,别人触碰到他,都会让他不开心,会逃避被动和主动的触碰。

感觉反应不足
通常表现为反应迟钝,较之别人没太大反应或者反应不过来,或者给人感觉缺乏活力,缺乏动力
触觉反应迟钝的孩子经常对于温度没有太大感觉,摔倒、刮伤时也不不以为意,没什么反应

感觉寻求
通常会主动地去寻求感觉刺激,非常渴望得到某种感觉,有时显得过于活泼,精力旺盛,自控力不足
如触觉感觉寻求的孩子,会喜欢很热或很冷的室温或类似的洗澡水,常常喜欢脱掉鞋子用脚来接触地面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九都路与芳邻路交叉口亚威金港商务1022

         洛阳市涧西区锦茂大厦809

联系电话/微信:18738412791              13183067871

童翼感统网:http://www.gantong.cc


怎样帮助孩子提升挫折忍受度?

2018-12-13 邓琳 评论(0) 浏览(1028)

没有人喜欢挫折,若能帮助孩子正面看待挫折,在困难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的伤痛,就会变成祝福。

记得有次带领亲子进行体验游戏,孩子捧着装满糖果的小纸盘,走到终点时,盘中留下的就是自己的奖品。四岁华华把盘子装得满满的,但最后糖果都掉光了,他丢下盘子生气地冲出教室。妈妈告诉我,华华凡事都要第一,只要表现不好就会这样。我不禁要担心,他如何面对日后更大更多的挫折呢?

一份调查,有八成六的初中与国小老师认为:学生情绪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挫折忍受力。所以,如何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可说是现代父母必学的课题。

在成长过程中,失败、挫折经验是必然,有些孩子可以很快释怀,有些孩子却困在负面情绪好久,要帮助孩子,需要先了解挫折感的来源。


挫折感的来源

想法影响结果

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每个人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事件

也就是说,孩子不舒服、难过、沮丧等负面情绪,主要不是来自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对于这件事的想法。若孩子遇到挫折时,心里想的是:“没得第一就是失败”,“失败了,别人就不会喜欢我”……挫折感便会把他淹没了。

天生气质不同

天生气质也会影响对挫折的反应,大而化之、外向、乐观的幼儿,跌倒了会自己站起来,拍拍屁股笑笑就好了。感觉纤细、内向、悲观的幼儿,可能会哭个不停,长大遇到挫折时,也需要较多时间,才能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怎样的孩子挫折忍受力强?

自尊力高

自尊力越高的孩子,对自己有好的评价,也能接受自己的不足,所以即使自己失败了、表现不如预期、期待落空了,都能有较大的包容力。

自信力强

自信力强的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强项,对于表现较差的项目也能坦然面对。又因他能肯定自己的能力,即便失败了,他也较能坚持下去;继续努力直到成功。

爱被满足

当孩子肯定父母是爱他的,他不会患得患失,不会担心表现不好会失去父母的爱,所以较能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


友情支持

好的同侪关系及知心好友,也是孩子情感满足的来源,所以,在面对挫折时,朋友的支持与关怀,将有助于孩子快一些走出低潮。

生命意义

意义治疗大师弗兰克曾说:“若一个人知道他为何而活,生命中再坏的处境,他都可忍受。”所以,当孩子越早发现他活着的意义与目的,知道他人生的使命与目标,他越能有力量去面对挫折,朝着更远的目标前进。

父母如何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建立孩子高自尊─无条件接纳与爱

当爱与尊重的需要被满足,孩子就能拥有高自尊,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父母对孩子的接纳,也能帮助孩子对自我的接纳,所以父母要全然接纳孩子的外表、气质及能力。若孩子容易产生负面情緒,父母不可流露不耐烦或嘲讽,反而须给予较多的陪伴与引导。当父母能够供应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才能真正相信自己是可爱、值得被爱的。

建立孩子的自信─放下完美主义

如果父母是完美主义,看到的都是孩子不足之处,孩子再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怎么可能对自己有信心呢?所以,父母要多看孩子有的优势,欣赏孩子美好的特质,肯定他的良善动机与过程中的努力。此外,帮助孩子发展潜能;培养人际智能,都有助其建立自信。

陪伴孩子面对挫折─鼓励代替责备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可用引导和鼓励代替责备。首先,同理孩子的情绪,帮助他抒发情绪。其次,引导孩子探究失败的原因,找出过程中可被鼓励之处,最后,思考如何收拾善后,并且避免再次重蹈覆辙。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从跌倒处站起来,使其日后更勇敢面对失败与困难。

信任孩子─不当直升机父母

许多父母怕孩子受伤,给予过多的保护,不但不敢放手让孩子接受挑战,一旦孩子遇到困难,更立刻跳出来帮忙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没有机会面对挫折,也无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千万不要当直升机父母,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成长之路。

圣经作者之一,使徒保罗所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致失望。”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论是孩子或为人父母者,都需要保罗所说的能力,使我们可以在挫折中看见盼望,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在生命的高低起伏中,谱出一首旋律美妙的诗歌! 



正常的孩子有必要做感统训练吗?

2018-12-12 邓琳 评论(0) 浏览(917)



经常有妈妈问:常的孩子有必要做感统训练吗?

经常看到有家长问:感统训练是不是给问题儿童做的训练?
其实生活无处不感统,而且每个成人在成长经历里因为错过一些发育过程可能会有一些感统失调,感统训练是给所有0--12岁的儿童而制定的,包括特殊儿童,正常儿童,感统失调儿童。
只是轻重的差别而已,有的感统失调很严重,所以引起家长的关注,有的感统失调比较轻,家长可以忽视。


那什么是感统训练呢?
有些家长一听“感统训练”四个字,立刻敏感的问,那个不是有毛病的孩子才上的吗?可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家长您应当了解。

感觉统合就是通过身体的感觉接收器,接收到丰富的、多元的、持续的感觉刺激,使大脑的神经元进行突出的连接,形成大脑网络,就是感觉——知觉——认知。
如果大脑神经无法正常将感官信息整合到一起时,就会带来身体运动、感觉运动的不协调,认知语言的不成熟,社会性的不健全,心理发育迟缓,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顾名思义,针对感觉统合失调的训练就是感统训练。



我的孩子有必要参加感统训练吗?
了解到这里,猜想第一次听到感统训练的家长90%以上都会产生一些排斥心理,很自然的就联想到,接受感统训练的孩子都是有毛病、有缺陷的孩子,那么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就会想我的孩子很好,没什么问题,不用接受这个训练!可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们身边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挺聪明的,看电视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玩游戏一学就会,电脑甚至比自己用的溜,可是学习上却显得吃力!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小动作多、写作业磨蹭、写字倒差笔、阅读困难、落字串行、计算马虎。


还有些孩子害羞、胆小、敏感、爱哭,或者脾气大、爱打人、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也比较差,经不住批评和挫折,不管老师谈话还是家长责备就是不见成效,有些急性子的家长还会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打骂、威胁,造成孩子的身心伤害,反而加重了孩子的问题。
虽然孩子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不同原因引起的,但大多数是因为感统能力不足所造成,这就需要根据孩子的问题轻重的来进行相关专业训练,而不是简单的谈话就能解决的。



感统训练的四个阶段
1、预防期:0-3岁,此阶段是大量儿童敏感期集中的阶段,并且也是感统训练的基础
2、训练阶段,如果能够通过有益的感统训练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各个敏感期,促进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对于预防感统失调是极为有益的。
3、黄金期:3-6岁,此阶段是感统训练的黄金期,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孩子出现的感统失调现象。
弥补期:6-8岁,此阶段已经错过感统训练的黄金期,需要更大力度更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改善目的。
4、末期:8-12岁,此阶段必须要通过比弥补期更大量的感统训练才能纠正和改善孩子的失调情况,过了这个阶段,想要再达到相同的效果,除了上述要求,还必须要配合强大的意志力才有可能实现。


哪些3-12岁孩子一定要进行感统训练?
1.剖腹产、早产的孩子        
2.多动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没耐心
3.早期爬行不好,使用过学步车  
4.爱爬高、兜圈子跑、久转不晕
5. 打人推人、情绪波动大、脾气暴躁      
6.平地摔跤、走路不稳、行为笨拙

7.发音不清、爱哭、胆小、粘人、不自信、不合群
8.粗心大意、比较马虎、写反字、易出格
9.讨厌被触摸,不爱洗澡、剪指甲、理发
10.反应迟钝、丢三落四
11.学习力障碍,认字、阅读困难
12.自言自语,爱接话茬




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2018-12-7 邓琳 评论(0) 浏览(917)

很多时候,孩子都像在挑战大人的底线。
比如,你不让他干嘛,他就非得干嘛,直到你忍无可忍。

对于这类挑战的孩子,过去的教养观念,就是打骂,打一次,让孩子一个月都不敢再放肆。
但现在的教养观念,提倡与孩子做朋友,于是很多家长就迷惑了:
做朋友,谁来管教孩子?
所以经常有读者来问我说,小飞老师,我教育孩子真的很尽心尽力了,可孩子还是有各种行为问题,出门被叫熊孩子,没教养,难道我真的要去镇压他吗?我想跟孩子做朋友。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该如何与孩子做朋友,ta才不会被唾弃没教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佟大为在综艺节目《一年级》中,担任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表演老师。
有一次,一个女孩两天没去学校上课,也没请假,大家都很担心。
于是等女孩来上课后,佟大为问:“你干嘛去了?为什么不请假?”
得知女孩是害怕考不好,逃走了,佟大为觉得应该教育一下女孩,得让她意识到逃避的可耻,必须要敢于面对挑战和失败。
没想到被另一个女孩站起来直呛,说佟大为话说重了,只把自己当老师,没把学生当朋友,他这种人就没资格做老师!
这把佟大为气得够呛,说:“在学校里,你们就得守学校的规矩,我们首先是师生,其次才是朋友!我要对你们的安全负责,两天不来学校也不请假,我们跟你们的父母怎么交代?你是来跟我们学习的,不是交朋友!”

佟大为说的这番话,就可以直接挪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
老师首先要做好教育,有余力,再做朋友。
父母要首先尽父母职责,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
我们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须是建立在规则之上,不能养出如上文那种界限不清的女孩。
 否则,他们不止在家里看不到自己的错处,直接顶撞父母,以后面对老师和上司,也听不得一点批评。
违反规则却不能批评!这在社会上怎么可能?
前几天我在群里跟宝妈们聊天,有个宝妈说,孩子像听不懂话一样,有求必须应,不能延迟,也不能做的令他不满意。
简单地说,就是一点儿伺候得不好,孩子就得大发脾气。
这是非常明显的界限不清,规则不明。
孩子是把家长当成了自己的专属仆从,只要他需要,家长就必须到。
规则和界限感,是家长要着重帮孩子培养的,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无法无天!
这世界不以任何人为中心,每个人都要有规则意识,这是生存法则。



白眼狼,都是父母辛苦养出来的

一个男孩,弄坏了店家的东西,找妈妈帮自己赔款,妈妈言语教育了他几句,他就跟妈妈吵,并动手掐住妈妈的脖子。

这种熊孩子,每过段时间就会被爆出来一个,小飞老师看着却总是对孩子家长同情不起来,因为孩子能这样做,肯定不是一个天两天的纵容。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家长,在跟他讲话的时候,他的孩子就在一边哼哼唧唧,说要手机。
这家长懒得理他,于是孩子变本加厉,开始对家长拳打脚踢。
被缠得受不了了,他终于掏出手机给孩子,然后对我抱歉地笑,说他们家比较宽松,都是跟孩子做朋友,所以孩子不怕大人,比较活泼,在什么场合都不怯生,而且孩子也打不疼,他有分寸。
我就纳了闷了,这是对朋友有误解,还是对活泼有误解?
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肆无忌惮地打扰父母谈话,恶狠狠地拳打脚踢引起注意,这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让孩子敬畏你,才是父母该做的事
所谓的敬畏,是因为尊敬,所以愿意聆听你的教诲,也就是尊重的畏惧。
这毫无疑问,是对父母的极高要求。
我们在看真人秀的时候,有些冠军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变态般的自律和努力,就足以成为孩子最尊敬的老师。
比如李小鹏,他也跟孩子做朋友,但奥利绝对不会不尊敬他,当他严肃起来,奥利是会听教训的。
给孩子树立不可践踏的父母权威,是教育的基本功。
而这种父母权威,要来自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塑造。
1、必须有规矩,不要自由散漫养孩子
孩子为什么会事事挑战你?
你没有给孩子建立清晰的规则意识和界限感!
比如我的小外甥,他两岁就会自己吃饭了,但有段时间我姐比较忙,就把他交给我妈管,这可不得了了。
我妈看着小外甥自己吃饭,就一百个不放心,觉得他吃不饱,还把身上弄得很脏,于是开始喂着吃。
从此,本来自己能乖乖吃饭的小外甥,变得要追着喂了。
后来姐姐再让他自己吃饭,就发现做不到,只要不喂,他就不吃,到处转悠。
于是姐姐开始把他困在餐椅上,喂他几口,再让他自己吃几口,小外甥闹腾了很长一段时间,每次吃饭都要哭,身体打挺,这时我姐姐也都不生气,只是情绪平和地跟他说:你要自己吃饭,哭是没有用的。
这样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又乖乖自己吃饭了。
只是变成了两种模式,只要我姐姐在,他就乖乖自己吃,只有我妈在,他就要让我妈喂,我妈尝试不喂他,他就哭闹。
你看,三岁左右的孩子,就什么都懂了,他知道谁完全没有规则,可以通过哭闹耍赖来达成目的。
你给孩子的规则和界限感越明确,孩子越不会无理取闹,因为他知道,无理取闹行不通。
这里要注意,我们给孩子定规则,没有一个定法,切记生硬一刀切。你可以视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孩子定一些必须坚持的规则,不触及规则时,就给孩子自由。
一开始可以视孩子的接受度,循序渐进,一但稳定,就要坚定执行,不可以有例外。
2、制定规则,要温柔而坚定
温柔而坚定是被无数育儿专家强调的规则制定方法。
所谓温柔,是不要生气, 语气很重要!要平和,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爱他,理解他。
坚定是确信。
比如,你想要孩子自己吃饭,他一哭,你就觉得,这次算了吧,下次再说。
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下次他会哭更久。
毕竟,哭十分钟你能妥协,那下次至少还要哭十分钟,不行就二十分钟。
我姐姐在小外甥的吃饭问题上,就遇到过大哭不止的情况,看他实在太伤心,姐姐就把他从餐椅里抱了出去,告诉他:"你很伤心,那就哭一会,饭先不吃了。"
等孩子平静之后,姐姐就跟他说:"刚刚你不想自己吃饭,所以一直哭,现在你哭好了,要自己吃了吗?"
孩子还是坚持让喂,于是那顿饭就没吃。
其实也正是饿了他一顿,下顿饭开始,他自己就狼吞虎咽了。
所以执行这一规则,要注意一点,必须灵活。
要真的在意孩子的感受,而不仅是你的管教目的。
孩子哭了那么久,其实给他安抚,但不答应他的要求(让你喂),也是可以的。我们要制定规则,也要能看见孩子。
3、想让孩子好,自己先成为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刻骨铭心的影响。
前面也有写,李小鹏是世界冠军,所以他的女儿崇拜他。
我们是普通人,也可以让子女崇拜!
只有孩子打心眼里认同你,他们才会尊重你,听你的话。
如果你自己都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没节制地玩游戏、抽烟、喝酒、打麻将、玩手机,还不读书学习。
那给孩子制定再多的规则,用再多育儿技巧,孩子也不会服你。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育儿技巧最灵验。
那就是父母的言行!



孩子为什么喜欢反抗父母的管教?

2018-12-6 邓琳 评论(0) 浏览(980)


前面曾经提到孩子有不同“问题行为的错误目的”,上次提到了“寻求关注”,其中另外一个非常常见的错误目的是“权力斗争”。今天恰好在网路上看到这个小图片,觉得非常适合用来讲解这个观念。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想着,等等就要去写功课、刷牙洗澡,但是一旦被“念”了,心中自然就会兴起一种“我才不想要做呢!”的反抗心态。这种“为了反抗而反抗”的心态,其实这是生而为人,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反抗是自主性的彰显
因为对于人而言,有两大最主要的需求,一个是“亲密”,另一个是“自主性”。
因此爸妈“念”孩子,这个动作对爸妈而言是“提醒”,但对孩子而言,感觉到是“被要求”。而当孩子“被要求”时,心中会感觉:“我如果完全顺从地说:“好,那我就照着你的意思去做”,那岂不是代表,我失去了对自己做决定的权力。”讲更白话一点,岂不是没什么格调、没什么面子。
又或者用个更直观的比喻与想像,就像是物理学所学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就是父母亲如果是希望“改变”孩子(即便讲出来的话像是“提醒”),孩子自然就会反映出一种“不想被改变”的力量来做抵抗。
这都是无意识地在证明:“我需要“感觉”我是有力量为自己做决定的!”,而孩子是透过这种方式在彰显自己的自主性。
我也曾经看过一个说法是:“拖延”是对父母“表达(被动)攻击”的方式,讲的也是类似的概念。
也就是说,孩子对于被父母“管”,是会有一些不满与情绪的,但是这种情绪无法表达(往往是因为父母的权威,让孩子没有空间表达自己真正的感觉),所以孩子最好去“表达不满”或是“挫折父母”的方式,就是“不要去听父母的话”。
在家族治疗中,有时也会问有状况的孩子:“当你出了这些麻烦,家里的谁,会最困扰?”或许有时就能够了解,这种“困扰”,背后是想要表达对某个人的不满的。
有点说远了,回到这篇文章的开头,提到“权力斗争”,其实就是透过在跟父母亲抗衡、拔河,尤其是“不听话”的方式,传递一个信息是:“我不会输!我要为自己做决定!”
当然,这种方式,绝对很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父母亲很累;而孩子就算“赢了”,孩子就算有暂时的胜利感,但也并没有真的从中得到权力与自信,因为许多孩子这种“挑衅式”的反抗,并不是真的有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更失去的自己应该要完成人生任务的机会。
那父母该怎么办?难道父母就该“放任”孩子吗?
或者很多父母也常说:“如果我也有尝试不管他了,但是他就真的什么事情都不做了,那我该怎么办呢?”
建议父母,必须先从两个部分开始着手调整起:
第一,不跟孩子竖起战旗,从跟孩子的斗争中退场。
第二,把责任与自主性归还给孩子,让他为自己的选择与人生负起责任。 

简单的小游戏,帮孩子学习“管住自己”

2018-12-5 邓琳 评论(0) 浏览(945)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常常会有一些管不住自己的时刻。

比如,明明知道吃下一块高糖蛋糕会热量超标、加速皮肤老化,但在那一刻,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再比如,虽然一再提醒自己要早睡,但就是舍不得好不容易把娃哄睡后的那一点自由时间,所以总是一拖再拖。

当然,不排除诸位中有超级自律星人,我深深地敬服,但毕竟也是成年人,有也不奇怪。

可要是让小孩子管住自己的言行,那就更难了。

这是有生物学依据的。在大脑的各功能区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就是负责自我控制、做出决策等高级思维活动的大脑皮层部分,没有之一。

所以,孩子管不住自己实属正常,而我们这些早就过了“而立之年”的成年人,要是仍然缺乏自控力,可要好好自省一下了(我先面壁3分钟~)。

这么说,倒不是要为孩子的一切行为开脱,更不是鼓励家家户户出产“熊孩子”,只是为了让你在看到孩子不理智的言行时,别那么动气——他真不是故意捣蛋,他只是相关的大脑皮层还没长好。

更重要的是,和怀疑他、惩罚他相比,你还有真正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引导他慢慢学会自我控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是可以构建的,如果父母引导得当,就能帮孩子构建一个更强大脑。


让孩子具备自我控制能力有什么好处呢?

说近点,自控能力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要超过智力因素,也就是说,孩子自控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考分,进而影响他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说远点,自控能力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温和而可靠的人,并且更容易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过有意义的一生。

这么重要的能力,该从哪里着手培养呢?

Bingo!就是游戏。


主题游戏:红灯停绿灯行

上手指数:

适合年龄:2岁以上

你和孩子轮流扮演“红绿灯”,另一个人则扮演路人或是小汽车,或者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故事自己编。

重点在于,扮演信号灯的人发布指令,而另一个人要遵守指令。至于是直接通过口头发布指令,还是拿红色、绿色的手巾来示意,让孩子决定就好。

基本规则很简单,就是小孩子都知道的“红灯停、绿灯行”。

在玩耍的过程中,你还可以通过改变指令变化的速度,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比如,当孩子急着想要往前冲的时候,你就刻意放慢变灯的速度,让孩子多等一会儿。

一段时间后,你又可以切换到快速变灯的节奏,让孩子在“停-走-停-走”的状态中不停切换。

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游戏,尤其是节奏的变化,能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状态下,体验和学习如何自我控制。

同时,在游戏中,孩子也有机会扮演那个发布指令的人,这对于在现实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孩子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体验,因为他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控制感。

这也是他学会自我控制的内在力量基础。因为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经验、汲取到的力量,都可以带到现实生活中去。

所以,如果你已经试过了用说教、惩罚或是好好讲道理的方式来教导孩子控制冲动,但都收效甚微,那么不妨试试通过游戏来帮助孩子。

玩,真的是孩子学习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不妨留言分享哦。


教育专家分析,缺乏自控能力在3—8岁的孩子身上尤为常见。思想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都是孩子尚不成熟的表现。


“我小孩三岁了,吃一顿饭要分好几次吃,家长要连哄带骗的,很吃力。”

“孩子上小学了,写作业不专心,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又要看电视……”

“我孩子晚上不准时睡觉,早上还赖床”

……

生活中时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育儿 “苦经”,专家分析说,这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的表现。


 


孩子缘何“管不住自己”


“家长们反映的问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抗不了负面诱惑。”教育专家分析,缺乏自控能力在3—8岁的孩子身上尤为常见。思想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都是孩子尚不成熟的表现。


专家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自控力差还反映在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任性而行,放任自己随着性子来,而不去考虑事情的后果;

二是虽然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父母们常说的:“孩子自己管不住自己。”比如:有些孩子过度崇拜偶像,把学业放在一边,将自己的偶像天天挂在心上,学习成绩下降。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偶有悔意,也答应不再追星,但是始终不能说到做到。


教孩子抵制负面诱惑


孩子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就无法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专家提醒,家长有必要从小加强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防患于未然”,帮助孩子早早独立于社会。


寓教于生活细节中。


自控能力要从小培养并循序渐进,家长将自我控制的教育迁移到孩子的生活中。


比如,让宝宝自己穿衣——2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这时家长应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方法及叠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自己整理玩具物品——家长可以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准备一个专门放置的地方,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 “家”去,用游戏的方式强化这种习惯。放手给孩子自主权——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


做孩子活生生的自控榜样。生活中,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自控力的表现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发展。一个冲动的、情绪不稳定的、行动缺少自制的父母,必须先增强自己的自制力,才能帮助孩子增强自制力。

生活中孩子感觉统合训练都有哪些,感统干货

2018-11-30 邓琳 评论(0) 浏览(955)


感觉统合训练所训练的主要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系统,可分为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等项目的训练。

触觉训练: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 训练器材有:按摩球、波波池、平衡触觉板。 适应症:爱哭、胆小、情绪化、怕陌生、笨手笨脚、怕人触摸、发音不正确、偏食、挑食、注意力差、自闭、体弱多病等。

 
前庭平衡觉训练: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系统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组织神经健全、前庭平衡及视听能力完整程度。 训练器材:圆筒、平衡踩踏车、按摩大龙球、滑梯、平衡台、晃动独木桥、袋鼠袋、圆形滑车。 适应症:身体灵活度不足、姿势不正、双侧协调不佳、多动、爱惹人、语言发展迟缓、视觉空间不佳、阅读困难、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跌倒、方向感不明、学习能力以及习惯培养不起来。

 
弹跳训练:调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觉神经系统,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 训练器材:羊角球、跳床。 适应症:站坐无相、姿势不正、情绪化、身体灵活度不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展迟缓、阅读困难、胆小、情绪化、笨手笨脚、视觉判断不良、触觉发展不假、关节信息不足。
 
固有平衡训练:调整脊髓中枢神经核对地心吸力的协调,强化中耳平衡体系,协调全身神经机能,奠定大脑发展基础。 训练器材:独脚椅、大陀螺、脚步器、竖抱筒。 适应症:多动不安、容易跌倒、脾气急躁、好惹人、语言发展不佳、缺乏组织能力及推理能力、双侧协调不良、手脚不灵活、自信心不足。

本体感训练:强化固有平衡、触觉、大小肌肉双侧协调,灵活身体运动能力、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 训练器材:跳床、平衡木、晃动独木桥、滑板、S型垂直平衡木、S型水平平衡木、圆形平衡板。 适应症:语言发展缓慢、笨手笨脚、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情绪化、组织力及创造力不足。


 
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需要给予必要的矫正。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的障碍,药理是无效的必须通过合理的训练才能纠正。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才会有必要进行感统训练,其实不然。据大量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12岁以前通过专业训练将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将很难改变,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经过训练的孩子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注意力、情绪、自控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饮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 



豫ICP备18031914号-1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 / GANTONG.CC 技术支持 / 洛阳翼展科技
TEL / 18738412791 QQ / 253097215
Powered by em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