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专注于儿童感统训练,洛阳专业感觉统合失调培训机构。


教育孩子不得不知的十个心理效应(收藏)

2018-11-14 邓琳 评论(0) 浏览(895)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心理规律二: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三: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四: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五: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六: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七: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或教育者,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八: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九: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肌肉张力不好,影响学习可不得了!

2018-11-9 邓琳 评论(0) 浏览(893)

肌肉张力(Muscle Tone),这个词你可能没有听说过,或者只会联想到它可能与健身之类的相关。如果说,孩子的语言问题,课堂上的表现,书写和阅读都可能与肌张力有关,你信吗?


肌张力是指肌肉的张力和强度,而不是说你的肌肉有多健壮。影响学习的主要是肌张力低。相对于肌张力正常的情况,肌张力低意味着肌肉的运动需要更多的能量。


低与学习


我们的身体里布满了肌肉。这些肌肉帮助我们完成各种运动技能。如果它们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工作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能量,就会影响正常的身体功能。比如身体的核心力量出现问题,上课时不能久坐,如果的手部的肌张力有问题就会影响到写字,如果面部的肌张力有问题就会影响到语言发音。肌张力低会影响全身的肌肉,且症状会维持较长时间。



W型坐姿


肌张力低的典型表现。



容易疲劳


既然肌张力低工作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肌肉也就容易疲劳。肌张力低的孩子会频繁的抱怨“我累了”。他们也会很喜欢运动,但是维持的时间并不会很长,而且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平衡感都不是很好。


不良的姿势


我们的身体维持任何姿势都要对抗地心引力,所以肌肉无时不刻的在工作。如果肌张力低,肌肉就无法抗拒地心引力,想要维持身体姿势就会很困能。

维持身体的姿势,出来我们摸得到的肌肉,还有我们摸不到的肌肉,比如呼吸肌,如果这类肌肉张力过低,就会影响正常的呼吸,甚至影响孩子的语言技能,因为说话发音呼吸肌的配合。



无力的攀爬


许多悬吊的活动器械,如单杠、吊环、攀岩、吊网等,肌张力低的孩子就难以胜任。使用这些器械会让他们感到吃力和困难,他们甚至会逃避这些项目。


治疗与加强


稳定姿势需要3中能力:颈部肌肉,肩胛骨肌肉和躯干肌肉。如果这些肌肉缺乏稳定性,就会影响孩子精细运动和大运动的发展。


肌张力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通过感统训练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使肌张力的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少说“不能”“不可以”,这5个替代法孩子更愿意听

2018-11-7 邓琳 评论(0) 浏览(1045) 标签: 感统训练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行动性越来越强,能走能跑了,爸爸妈妈就会发现——自己说“不行”!“不要”!“不能”!“不可以”……的时候越来越多了。
 
“不要在沙发上跳!”

“不要乱动你爸爸的音响!”

“不要玩水!”

“不能碰热水壶!”

……
 
更可气的是:爸妈越说“不行”,孩子越跟我们“对着干”,越来越不把爸妈的话当回事。
 


我们大人说“不”,很多时候都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如何才能让孩子理解爸妈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对我们的劝告“不屑一顾”?
 
其实,除了随时说不,还有一些更有效的方式,来给孩子立规矩。

 

 
一、实践预防
 

2、3岁的孩子毕竟还小,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房间里,指望孩子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多半会失望的。
 
所以,对比较危险的地方,比如橱柜、插座、尖锐的桌角等,事先做好儿童防护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多坚持一下房间里的陈设,不想让孩子碰到的东西,最好就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
 
最后,让孩子明白:这个房子里,有些区域是你的禁区,比如厨房。
 
可以尝试在厨房门口贴上一个“禁止”的标志,并教会孩子认识这个标志。
 
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看到很多地方贴着这样的“禁止”标志,就可以趁机和孩子一起认一认。
 
一来,孩子多认识了一个标志,懂得了一个社会规则,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二来,孩子会意识到,这个“禁止”标志,是个社会通用规则,很权威,并不只是“妈妈不准”,孩子更愿意遵守。

 


二、给孩子一个可以做的通路
 

当爸爸妈妈给孩子设定限制规则的同时,让孩子知道她“可以做什么”,规则更容易被遵守。如:
 
对孩子说:“不准在桌上玩水”,孩子会感到很沮丧,容易跟妈妈对着干,所以我们可以建议另一个方法:“我们去浴室里玩水吧”。
 
几乎任何让孩子“不要做”的事,都可以用另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改写。比如:
 
“不可以站在椅子上!”你可以说成“可以坐在椅子上”。
 
虽然其实是相同的意思。
 
但当爸爸妈妈没说“不能做什么”,而是直接说“可以怎么做”的时候,孩子的感受更好,他会觉得“我和大人之间没有冲突,我们是一伙儿的”,于是跟更愿意接受爸爸妈妈的建议。

 

 
三、用嘴说不如亲自展示
 
 
爸妈希望孩子怎么做,就直接把那样的行为在孩子面前展示一次。比如:
 
孩子使劲儿拽着小猫的尾巴,爸妈觉得这样不好。
 
那么,握着孩子的小手,一起轻轻的抚摸小猫,然后对孩子说:
 
“我们应该这样对小猫,你看小猫多喜欢”。
 
这样做,不仅教会了孩子处理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同时,还给予了孩子最喜欢、最重要的奖励——父母的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任何关注,都是珍贵的。
 
爸爸妈妈愿意花时间亲身示范,就是最好的陪伴和关注。

 

 
四、用选择代替命令
 

孩子跟我们对着干,也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力的增强,孩子也越来越追求“独立性”。
 
比如,有时候大人说,“把那个凳子搬过来,你搬不搬,你搬不搬?”叛逆期的小朋友一任性,可能就说,“不!”
 
但是如果给孩子一点选择,用更尊重的语言,就会好很多,比如:“宝宝,你想搬那个蓝色的凳子,还是那个红色凳子?”
 
小朋友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他也感觉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五、说“不”之前先想好
 
 
当孩子做一些顽皮的事情时,我们大人很容易“下意识”地说“不”!
 
比如:
 
“不要走小土坡”;
 
“不要用手摸颜料”;
 
但刚说完“不要”之后,我们自己又觉得:
 
孩子好奇,去走走小土坡,也不是多危险的事儿;
 
出于好奇,摸摸颜料,其实没什么坏处,对触感的发展还有好处;
 
于是我们就“随他去吧”,不了了之。
 
这样的考虑很有道理,可问题是:对孩子说了“不要”,之后又让他继续,很容易破坏爸爸妈妈的权威。
 
所以,说“不”是件很珍贵的事,禁止孩子做某事之前,请确保它的重要性足以让你说“不”。

 
当然,这并不是让爸爸妈妈以后都不对孩子说“不”了,关键是要明智地使用“不”。比如:
 
当孩子试图玩火时,当孩子过马路时试图松开你的手时,我们完全可以大声说“不”。
 
平时说得少,关键时说出来更有效,孩子就会知道:在某些时候,没有谈判的余地!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服从指令

2018-11-6 邓琳 评论(0) 浏览(908)


很多家长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服从自己提出的指令。孩子往往会沉浸在玩具、电视等玩乐中而忽略家长提出的要求或指令,而有些孩子并非受外在事物影响,而是自身倾向于选择性聆听,当父母提出的要求是他们并不想去做的时候会选择“听不到”而去逃避。



当父母有无法让孩子服从指令的困扰时,以下一些技巧可以帮助家长让孩子更好的服从指令:



排除外在干扰


 如果当你的孩子正在看电视或者被其他事物吸引着的时候,家长在旁大喊指令并不会奏效。所以家长在给出指令或者请求之前需要排除所有干扰,如暂停电视、游戏,关掉音乐等让孩子把注意力先集中在家长身上。



建立眼神交流


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在听父母讲话前,父母首先要和孩子建立眼神交流,以确保得到了孩子的充分关注。并且父母的视线应尽量和孩子的视线保持水平,呈平视状态,而不是俯视孩子去发布指令。如果是面对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将手搭在孩子肩膀上更有助于增强孩子听指令的注意力。

运用肯定的语句,而不是询问或者否定的语句


父母在给孩子提出指令或要求时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很多父母喜欢运用询问的语句或者否定语句。首先当父母用一个询问的语句去给孩子提出要求时,如“可以请你收拾一下玩具吗?”孩子就会觉得他可以选择“不”。因此父母应该以肯定句形式“请你收拾好你的玩具”来对孩子提出要求。



再比如生活中,家长特别容易以否定的语句去对孩子提出要求,总是对孩子说“别做这个”,这样否定孩子行为并且没有给出替代性行为的指令,往往会引起孩子反感和不顺从。举例来说,对孩子说“别乱跑”,不如换种方式对孩子说“拉着我的手一起走”



而在提出要求时,家长要尽量给孩子几分钟的缓冲时间,当你的孩子正在玩的时候,不要说“现在就去打扫你的房间”,而是说:“五分钟后,你就该停止玩耍,打扫你的房间了。”五分钟过去后,你可以说“现在是时候停止玩耍去打扫房间了。”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时间让他们准备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



每次只给一个指令,并保证指令简洁、易懂


对于孩子来说,一次接受复杂多个的指令是很困难的。例如,如果你和孩子说“把你的书包收拾好,把玩具收起来,把脏衣服扔进洗衣机然后去洗澡。”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忽略其中的一两个任务。所以,给孩子发布指令时,要保证一次只提出一个要求,当孩子完成第一个任务后,再提出下一个新的指令。并且尽量把长长的指令简化成短语,让孩子直接地了解他需要做得任务是什么。



而对于一些年纪较大,有能力处理多个任务的孩子,鼓励他们通过列清单来了解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且一项项完成任务。



让孩子重复家长提出的指令


当家长给出一个指令后,要求孩子重复他们听到了什么,从而确保他们明白了你的要求和期望,当孩子有疑惑时也给家长一个机会去重申他们的要求。



强化孩子积极的行为


当孩子可以主动地完成指令并且完成的不错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对孩子做得好的行为提出表扬,如果和孩子在生活中有实行代币制奖励的话,及时给孩子一定的奖励,增加孩子听从指令并完成的动机。




通过感统训练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感统干货)

2018-11-4 邓琳 评论(0) 浏览(914) 标签: 儿童感觉统合

提到感统失调,我想有的家长是比较了解的!三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对这个概念的了解是会少一些,大多数了解感统的父母都是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以后。
但是感统的发展实际上是源于孕期的,并不说到了小学以后才会出现。感统的发展在孕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孩子感觉的发展的好坏,所以孕期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感统:感觉实际上有七大感觉!我们感统主要针对的是五大感觉。
前庭觉 本体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其中前庭,本体和触觉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视觉,那是盲人;如果没有听觉,他是聋哑人,那如果这个人他没有前庭觉或者是没有触觉,没有本体觉,这个人实际上就不存在了。
例如听觉:有的人听过一遍,他就能记住了,那有的人他一定要看到,他才会记住。这个实际上是学习的类型不同,听觉又分为听觉的记忆功能和理解功能。很多五六岁的孩子听一句话,他们可能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且不同的孩子对同样的话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
这实际上就是孩子在感受发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孩子未来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感觉发展就像孩子的一个大厦地基一样,像语言功能,心理情绪,认知功能,这些都是在感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如果在孕期没有给胎儿一定的感觉刺激,那他可能出生以后就是会出现多动的现象。这个是先天的部分,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也有这样的结论:孕期的胎位不正,实际上就是反映出这个孩子对地心引力的感觉是不足的。
孩子的地心引力感觉不足将来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会注意力不集中。大家都非常关注注意力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的感觉发展不好,一定会注意力不集中。
 

很多的孩子都是上小学了以后,老师会跟家长反应说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是好动,有小动作。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只有在上学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
 
如何衡量孩子的专注力?
 
今天就给大家一个小方法粗略地计算公式,帮助您衡量孩子的注意力好还是不好。
这个计算公式就是:孩子的专注时间(以分钟为单位)等于他的年龄乘以三到五。
孩子的专注力时间(专注做某事的时间,单位分钟)=孩子的年龄*(3~5)
年龄乘以三到五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如果这个孩子是五岁,那就是五乘以三到五,就是等于十五到二十五分钟。也就是说一个五岁的孩子,他应该能够主动注意时间是在十五分钟左右。如果是低于这个数值那他的注意力有可能就是偏短暂。
 
 
什么是注意力?
 
有的家长会说我们的孩子对玩积木,看电视或者是打游戏(他喜欢的事情)可以做很久。那这个算不算注意力集中呢?
注意力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
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我们能够自觉的有意识的注意。例如:我们上课听课,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指主动注意时间短。
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比如,我们看电视,它吸引你。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无意注意,随着成长逐渐增加有意注意的时间。
 

什么是感觉统合?
 

看看下面这些现象:
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光脚在地上走,给他穿袜子他一定要脱掉;有的孩子衣领上的标签必须要把它剪掉 ,他会觉得扎。这都是他的触觉,有的是比较敏感,有的是比较迟钝。
关于听觉也是一样的,有些孩子听到一个微小的声音会被马上吸引过去,所以这样的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属于听觉比较敏感的;那有些孩子的听觉就不是这么敏感,你大声叫他,他也可能不太容易听见。这个就是涉及到感觉的另一个概念——感觉是有差异性的。
所以我们说一定要把孩子的感觉调整到一个恰当的程度,这样的话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会产生恰当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的过程。
 

有些孩子大概在三四岁,有的也可能是两岁多,特别喜欢在床上、在沙发上跳或者在地上转圈儿。大人就会觉得孩子非常闹,怀疑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其实不是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这样的行为来体验对于地心引力的感觉。
这个感觉就是在感觉统合里面叫前庭觉的一些功能,所以如果前庭觉发展的不是很好,孩子一定是会多动的。
 
如何对小孩进行感统训练?
 
孩子一定要通过不断的感觉刺激,让他不断的感觉体验,以此来完善他的感觉敏感程度。
孩子在六岁之前,要特别提倡他疯玩儿的概念。就是让他不断的通过自己的感受去体验各种各样的刺激,丰富他的感觉。当他的感觉到位了,以后感觉基础之上的很多功能就发展出来了。
 

给大家一些小方法,通过家庭的游戏,就可以增加孩子的感觉体验,防止长大后的感统失调。
触觉
越小的孩子,他的触觉发展越重要。就像我们在孕期要经常散步,散步是对孩子触觉的训练。因为散步的时候,羊水会晃动,能够摩擦胎儿的皮肤,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抚的作用。
小的孩子,特别是剖腹产的孩子,每天要给孩子做抚触。你一定要坚持,而且要坚持到两三岁。这样孩子的敏感程度就会减低。剖腹产的孩子本身就是触觉敏感的。
抚触是一个办法,还有可以让孩子多玩水,玩沙子,让他的皮肤和手经常去体验不同质地的东西。
 

前庭觉
这个的世界上最好的训练前庭觉的方法就是荡秋千。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前庭觉发展的比较好,那你一定要多给孩子荡秋千。
本体觉
本体觉实际上是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训练。大肌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各种大运动,比如:跑跳钻爬。还有就是小肌肉,比如说经常串珠子,夹豆子,让他帮你摘菜啊,开酸奶的瓶盖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小的本体觉的训练方法。


孩子的智力,这样练最有效!

2018-11-1 邓琳 评论(0) 浏览(900)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看到很多激励人心的第一次: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拿勺子、第一次穿衣服......可是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却会因为他们动作慢、赶时间去帮助孩子完成,其实这样反而不太好。

为什么代劳不好

因为宝宝的肌肉是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发展的,构成四肢与躯干的主要肌肉为大肌群,大肌群主要是产生大动作,正常情况下大肌肉一般3岁前发育完成。肌肉的成熟与孩童动作发展有密切关系,所以此时可以站立、行走、跑跳、打球和骑脚踏车。

小肌群负责精细动作,例如手部的肌肉,大约要到5岁才发育成熟,此时,能做剪贴、写字与使用筷子等精细的动作。


那是不是越早训练越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幼儿动作发展是大动作到小动作的顺序发展。

不要太早给予婴幼儿小动作训练,否则反而会影响大肌肉的发展,也会影响或者降低孩童的学习兴趣。

小肌肉发展之前必须要有良好的大肌肉的发展为基础,所以婴幼儿活动灵活性和协调性差时应该结合主动被动操训练婴幼儿的大动作发展和协调能力。

不管是精细动作和是大动作每个宝宝都会有个体差异,切不可心急不按照宝宝身体发展的规律进行加大强度锻炼。

如果宝宝各方面动作落后大多那肯定不太好,得及时找出原因没把握可以去咨询医生检查。

保育要点

1、注意主被动操训练

2、除了饮食的合理营养外,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运动和阳光是长骨骼的“营养素”。

3、教育孩子不要从高处往硬地上跳,避免伤者骨盆。引导宝宝爬行(平地爬行和爬楼梯)

4、教育孩子正确的坐姿与站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预防脊柱变形。

5、勿猛力牵拉孩子的手臂,以防肘关节脱臼。

6、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脚弓的形成。

7、学走路时运动量要合适。

 


训练设计

1、大动作技能训练设计

二抬

每天安排在两次喂奶间隙让宝宝俯卧一会儿,当宝宝用双臂支撑前身抬头时,大人可将玩具举在宝宝头前,左右摇动,吸引他向前、左、右三个方向看,将头抬得更高一些,以锻炼宝宝的颈部和胸背的肌肉。每天1次即可,不要时间太长,以免宝宝太累。另外,床面也不要太硬,以免使宝宝感到不适。

家长可以竖抱着孩子在室内和室外走动,吸引宝宝向四周看,训练宝宝脊锥的力量,也是训练宝宝抬头的方法之一。

四翻

如果宝宝还不能从仰卧位翻滚到俯卧位,大人可以握住宝宝的一侧手臂,轻轻地拉向身体另一侧,以引起翻身动作,同时,用鲜艳带响的玩具在他一侧摇响,逗引他去取,当宝宝想取玩具时,大人将其胳膊轻轻推向有玩具的一方,帮助宝宝翻身抓住玩具,在此基础上逐步训练宝宝连续翻滚。随着宝宝翻身的逐渐熟练,大人可以逐渐给他增加翻身的难度,并且只在宝宝翻不过去时轻轻的帮一把,尽量让其自己翻身。

六坐

当宝宝仰卧时,可以让他的两手一起握住大人的拇指,大人紧握宝宝的手腕,另一只手扶宝宝头部坐起,再让他躺下,恢复原位。

八爬

刚开始有的宝宝只会匍匐向前。这时教宝宝爬行,要两个大人互相配合。一个在前拉着宝宝的双手,另一个推宝宝的双脚,拉左手的时候推右脚,拉右手时推左脚,让宝宝的四肢被动协调起来。同时在训练宝宝爬行时,可以用宝宝喜欢的玩具在前面逗引。

十站

宝宝练习扶着站、大人一定要站在他的旁边,双手托着他的两只胳膊,协助他站稳。刚开始宝宝腿软只能站立片刻,不要强求。可让他歇一会儿再站起来。

为了让宝宝有站的兴趣,大人可以拿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他站。

在训练宝宝站立时,可以让宝宝扶着婴儿床的栏杆或妈妈用手扶住宝宝的腋下轻轻放手让宝宝寻找平衡感。

周岁走

首先可以移步行走。让宝宝面对成人握住成人的双手或成人扶着宝宝的腋下,双脚踩在你的脚背上,左右交替向前迈步;一段时间后让孩子背对着成人,扶住她的腋下向前行走。

11个月的宝宝可以训练扶物走。训练孩子扶床沿、栏杆、家具或墙壁移步。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12个月的宝宝可以由大人牵着走。

13个月以后宝宝可以逐步训练独走。家长可以站在一端,让宝宝自己走过来。此阶段的训练要特别注意安全保护。

15个月宝宝可以让他双手扶扒车学走。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二岁跑

球类游戏。让宝宝拍球、踢球、还有抛球。

三岁独足跳

以拉着宝宝的双手让他在原地跳。之后可以让他站在小凳子上由大人扶着双膝弯曲向下跳,熟练后让宝宝自己往下跳。在跳的训练中注意不断变换跳的花样、逐渐增加跳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他的身体灵活度。

2、精细动作技能训练

 

三玩手

尽量让他接触各种不同质地、形状的东西,如硬的小块积木、小电池、塑料小球、小瓶盖和小摇铃,软的海绵条、绒毛动物、橡皮娃娃、吹气玩具、衣领被角,干净的树叶、小草、芹菜根等,以丰富他的触觉经验,锻炼手的抓握本领。

五抓

先是够桌面上距手约2-3厘米远的各种便于抓握的玩具,如哗铃棒、塑料钥匙等;同时学习击打、够取悬吊在眼前不易移动或半固定的玩具,如填充了海绵或布条的成人的手套;再学习够取易移动而不易抓住的玩具,床头悬吊的塑料小球或会翻跟斗的小熊等等。

七换手

如给他较大的玩具,让他用两手抓,用双手抱奶瓶等。

九对指

练习拇指、食指对捏,如给他小饼干让他捏住,用小手捏细绳等。

最自然的办法,是给宝宝添加固体食物时,将饼干或烤馒头片掰成小块,放在干净的盘子里,让他捏着吃。

一岁乱画

最好让他在废旧的大挂历背面涂画,以免他在一张小纸上画不过瘾,而往桌上乱画时又被制止而失去了兴趣。应逐步给他各种笔,如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磁性画板笔、铅笔、圆珠笔、毛笔等工具以保持他的兴趣。除了在纸上画以外,还可让他用手指蘸上水在呵了热气的玻璃上、茶几上画;用小棍在沙土地上信笔涂鸦。

二岁折纸

可先用一块方手帕代替纸,教宝宝对齐边角、反复折叠,练习怎样使边角整齐,熟练以后就可用正方形的纸来折。您先将纸边角对齐,折一折后再打开,教宝宝拇指在下,其余手指在上捏住纸的两侧将两角分别对齐;腾出左手压住纸,用右手将纸压平。当宝宝的折线与你事先折好的线基本吻合时,就不用帮他的忙了。

三岁搭桥

买积木让宝宝发挥思维去玩。

说在最后,在宝宝生长发育的时期,我们不能怕麻烦,要学会偷懒,要给我们宝宝一个独自尝试、挑战、练习的时机,更好的成长! 



“这孩子很聪明就是学习不上心”,这句话耽误了多少孩子

2018-10-31 邓琳 评论(0) 浏览(992) 标签: 家庭教育

为何家在伤人?

知乎有一位网友分享:

初中最害怕的就是深夜,因为总被另一个房间的吵架声惊醒,那是爸妈为了孩子而妥协的仪式:为了不影响他学习,吵架要偷偷关着门吵。

其实,他早就知道爸妈关系不和睦,长这么大从未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能和爸妈一起出去玩,哪怕只是一起散个步。



他家里的情况,永远都是,有爸没妈,或者有妈没爸。



而他在那个阶段,成绩也很不理想,班主任多次找爸妈聊过这件事,但在他们眼里看来:成绩下降,会不会是孩子谈恋爱了?会不会因为跟学习不好的人一起玩?



他们从不知道,孩子不能静下心思学习,都拜他们所赐,这个家,根本就没让他省心过。



 



老师讲台上讲课,他却满脑子回放父母剑拔弩张的争吵,一边写作业,一边担心明天爸妈会不会离婚;



同学们考砸了,会懊恼成绩不好,他的懊恼更多一层:是不是因为我成绩不好,他们才一直吵架?



他尝试过努力,以为自己好好学习,这个家就会好起来,但无济于事。



随着自己长大,上大学、工作,父母越吵越厉害,不仅肆无忌惮在他面前吵,甚至还在他面前大打出手。



家,既是膏药,又是毒草。



一个和睦的家,是孩子的盔甲,是奋斗源泉和坚强后盾。



一个破碎的家,每一个碎片都是刺刀,将孩子拉入恐惧深渊。



除了互相争吵,这对父母还将矛头伸向了孩子,他们成绩差,是笨,是蠢,是懒。



在他身上,没有什么比家庭更伤人了。



 

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


去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家庭成长纪录片《零零后》,主角是几个“00后”出生的孩子,从他们上幼儿园,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



第一集的主人公叫锡坤,小时候他聪明伶俐,很爱“干坏事”:



在厨房里点燃盆子里的挂面。



把小伙伴的皮球扔进比自己还高的垃圾桶。



调皮、好动、喜欢在自己的世界探索,小锡坤给观众呈现的,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元气男孩。



对比同龄孩子,小锡坤在学习上的主动劲儿特别让人宽慰。



然而镜头一转,十年之后,锡坤变了。



他没有了当初的活泼,他变得不再主动,永远找妈,越被动越一副没劲的样,生活懒懒散散。



把镜头聚焦给锡坤的家庭,永远有锡坤妈妈,并且总是一副无时无刻忙碌、茫然、又着急的样子。



担心孩子这里学不好,那里兼顾不来,从饮食起居到功课爱好,锡坤妈妈都要插一脚参与。



而锡坤的爸爸,在镜头里从未出现过。



唯一提到孩子父亲,是妈妈说为了给锡坤更好的就学条件,自己辞职与锡坤爸爸分居两地。



锡坤妈妈十分焦虑,她为了孩子做了如此牺牲,孩子成绩,却一落千丈。

 

孩子厌学,暴露家庭的缺陷


父母关系失和、父亲缺席……有这些问题存在,家庭系统是不完整的。



一个家里,夫妻关系,父女、母子关系,彼此紧密关联,共生存亡,家庭系统的失衡,直接带来孩子成长不完整的问题。



家庭本身出了问题,会通过孩子的症状来表现。孩子也会通过暴露问题,来“维系”整个家庭。



而在孩子成长阶段,最突出也最严峻的症状,就是厌学:不认真听讲、拖延作业、迟到早退、沉迷游戏甚至休学……



一组权威调查显示:



70%的中小学生、80%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厌学。



厌学还有一种低龄化的趋势。原先大部分是高三,或者是中考前初二初三的学生,现在,厌学已经蔓延到小学一年级。



甚至,“好学生”突然厌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



扛得过五万一平的学区房,报得起三万一个月的暑期班,就是没有办法根除孩子的厌学问题。



很多家长会向外找原因:孩子不好学,是不是学校有问题、是不是老师方法不有趣、是不是同学关系出了问题?



转学、上辅导班、买学习机,成绩依然起色不大,治标不治本。



还有的孩子,被误诊为多动症、双向情感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家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仍然收效甚微。



厌学“锁住”了全家,让父母很挣扎、难受。



但其实,真正能解锁这个家的钥匙,就在父母和孩子共同联动的这个家庭身上。



 



 

激活家庭功能,才能重焕生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孩子在入学之初,都是渴求知识的,但是这点火焰很快熄灭,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渴望学习的源动力,只是在他们一遍又一遍的挫感后,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的正面积极扶持。



在习得性无助的助力下,厌学情绪便被激发,让不少父母乱了阵脚,病急乱投医。



厌学问题专家李旭博士说:





孩子厌学,是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以后,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导致孩子没有信心继续有效接受学校教育。





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除了必须创造一个安全的物理环境外,父母还要积极参与、协助、共情,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学习的至高境界,是创造心流状态,这对孩子而言,学习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能令自己亢奋、快乐的体验。



解决孩子厌学,其实也是一个反馈家庭系统问题的过程,也是父母孩子共同成长的最佳契机。



因为,它逼迫你竭尽全力,激发你的智慧,放下你的防御,帮助孩子也帮助你自己活出最好的生命状态。



而你,别无选择。




孩子一输就掉眼泪,发脾气,该怎么办?

2018-10-27 邓琳 评论(0) 浏览(891)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来信说刚读小学的儿子跟爸爸下象棋。
本来是很开心的亲子时光,却因为爸爸赢了两盘棋变了味道。
爸爸在那讲道理,说成王败寇,输了就是输了,男子汉要输得起。
儿子却在那哭着发脾气,根本不听,看上去很委屈。
 
妈妈在一旁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她说真的不明白孩子会这么在乎输赢?
还有很多妈妈跟我说,男孩总是怕输,输不起,要我推荐培养孩子逆商的书籍。
 

我自己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以前陪小小鱼下棋如此。
前段时间,我接他回家,在小区内,他说比赛谁先回家。
我骑着自行车在前面,那天我赶着回家,就没有放慢速度。
等我在门口等他跑来时,他已经很愤怒了。
“你回去,你退回去!”在那里哭着喊着。
 
我就等着他把情绪发出来。
等他平静后,跟他说今天回家有事,我的速度就变得超快了。
明天再来一局。
 
最后勉强答应回家,可还是不想理我。
到吃晚饭时方才和好。
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成长是渐进的,过了一个年龄段,孩子接受失败的能力又会增强。
只是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就是父母,这是我们能做的。
 
而父母做对了,心理健康发展的孩子,耐挫折能力会不断增强。
倘若父母若总是犯错,那就会让孩子变得自卑,不敢接受挑战,畏惧失败。
这里给大家三条建议:
平时不要虚夸孩子。
为什么很多孩子抗挫折能力差?
这跟孩子从小被众星捧月式地夸赞分不开。
你常常会看到一家人围着孩子说你真棒啊!
特别是老人,小孙儿都是宝贝,不能打骂,得好好哄着。
祖父母的哄爱是甜蜜的。
但变成了溺爱就有害了。
 


比如孩子跟爷爷玩游戏,拔一根爷爷的胡子,那是出于好奇好玩。
但是孩子动手就是给爷爷一巴掌,然后又是锤头,又是吐口水。
你还夸孩子做得好?
那他下次就会这样去对付自己的小伙伴。
 
还有的孩子,他画了一幅画给大人看。
大人瞧都没瞧仔细,就夸“我家宝贝真聪明!”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你看看他的画,跟他一起谈论一下这幅画,并非为了你的夸赞。
 
而且,你这样的夸赞也会让孩子上瘾。
他们开始变得做什么都要接受夸赞一番才行。
你不夸我,我就不做。
你不夸我,就是不爱我。
 
那这个孩子去了学校,去了外边,肯定不会受欢迎。
因为没有人会像家里人那样夸赞他啊!
当你骂他,哪怕你说他不是,他都觉得天塌下来一样。
平时要积极关注孩子,肯定孩子。
看到他的优点,赞赏他好的行为,也接纳孩子的不足。
当他内心强大了,就会慢慢承受得住。
 
孩子都需要一个他人认同,他们会通过周边的人来获取感觉。
这种感觉跟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不同。
也许会有出入,孩子会去比较。
 
最后,他们会形成一个自我。
我是优秀的,是受欢迎的呢,还是失败的,是令人讨厌的呢?
 
而父母的评价非常重要。
所以我常常会在儿子表现优秀的时候,给他肯定,告诉他:你刚刚表达地非常好,你用的这些词语都很好呢。我就觉得你的口才很好,加油吧。
你知道有的小朋友读书超级厉害,有的小朋友跳远非常厉害,而有的小朋友呢,擅长画画,或者跳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只要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好。
当其他小朋友做好的时候,你要给他们鼓掌,他们也会给你鼓掌的。
因为你们都很棒,对不对!
每次小家伙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当儿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厉害的地方,而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时,下次遇到输的情况,还真的有很大的改变。
父母给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会成为守护孩子内心的强大动力。

父母要把握一个度,没必要故意去制造麻烦,以此来嘲弄孩子。
孩子对失败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不要给孩子过高的期望,高压力往往来自过高的期望。
 
比如有的父母常常跟孩子唠叨,要努力呀,我们家就靠你了。
你是最棒的,相信你会考第一。
 
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东西呢?
其实你要做的是帮孩子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孩子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比如培养孩子爱阅读习惯,让他们看到更远的世界,知道更远古的历史。
怀古知今,视野和见识上去了,自然会有大胸怀。
也能容纳失败,明白苦难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转弯而已。
 
当你的心放在孩子这里,自然会收获不一样的孩子。
引导孩子找到一个合理的目标。
比如小小鱼有一次说要背我经常读的琵琶行,我说太长,得拆开来,还得先读熟。
在这之前,先读其他的长诗。
 
孩子有时会志向远大,那是好事。
但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看清脚下的路,找到实现理想的路。
也许,会有很多失败等着我们。
但这时,我们又可以给孩子示范,其实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啊!
擦干泪,继续…… 


爱孩子,就允许自己“懒”一点!

2018-10-24 邓琳 评论(0) 浏览(925)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一个获满分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自己的尽心尽力是个错误?

自从女儿出世后,我便和中国绝大多数母亲一样,开始了新的“工作”:阅读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在某些地方用红笔划上记号;每天严格按照育儿食谱 ,为女儿精心准备既科学又美味的食物;准时收看天气预报,添加或减少她的衣服;稍大一点的时候,每晚给她讲一个又一个故事,直到她安然入眠;再大一点的时候,负责接送她去幼儿园 ……
一个有了孩子的女人,要把所有的时间节约出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一次带女儿去吃麦当劳,她大口吃着,我眼睁睁看着希望她能主动“奖赏”一块鸡腿给她辛劳的妈妈,可她吃得旁若无人、心安理得,眼里、嘴里只有可口的汉堡、鸡腿。再看看周围,一家一家的,吃的多是孩子,看的多是家长,那些家长心平气和、毫无怨言,我还能有什么意见呢?丈夫说得对,在中国,家长出门办事都舍不得坐出租车,可只要带孩子出门,哪怕再近都会打的。


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中国的家长肯定会朝着满分努力、前进,甚至还希望创造101分的纪录。可家长100分的付出,在孩子身上能收到100分的效果吗?显然没有,观察周围的家长,他们给孩子盛饭、喂饭,全然没想到养成了小家伙懒得动手甚至懒得咀嚼的习惯;因为家长过于细心,孩子也因此稍不如意就撇起嘴来哭;因为事事替孩子考虑好了,他一遇事就会指望家长;因为家长从小就是孩子最亲密的玩伴,他慢慢变得自私、胆小、霸道,也不合群……


难道这就是100分父母教育出来的儿童吗?


直到有一天,我注意上了小区里一个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小男孩 ,他和女儿同龄,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玩腻了和父母打声招呼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饿了跑回来大口大口地吃饭,每天晚上自己唱着歌儿睡觉,从来不要人陪。


看看女儿,最多只能打40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尽心尽力难道是个错误?与其做一个100分的父母,不如做一个70分的“懒父母”!


父母也需要关心
看着餐厅理所当然、独自大吃特吃的孩子,我就会想,他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吗?看着舒舒服服坐在出租车里的孩子,我也会想,他知道父母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的辛苦吗?我要让我的女儿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知道家长的辛苦和病痛,知道父母也需要关心。

我一有头疼脑热就嚷嚷,还会让女儿端茶送水、拿吃的;如果腰酸背痛,我更会通告,让女儿帮我按摩几下;即便是她什么都不做,眼巴巴地守在我身边,最起码也能让我感受到她细小的担忧和关怀,这比那些药物更有效!

我也不做默默奉献的妈妈,时常还会偷懒什么的。周末的早上,一定是睡懒觉的时候,如果女儿起得早,那对不起,早饭自理。偶尔,女儿要在周末参加活动,需要我早起去送,我会拍拍她的小脑袋,发点儿“牢骚”:“哎呀,为了你,妈妈又少睡了一个懒觉。”女儿呢,也会搂着我懂事地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几颗给你,谢谢老妈。”没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报,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今年过生日,女儿悄悄告诉我要送给我一份大礼。大礼呈上来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原来她用她的零花钱,让爸爸带她去商场,给我挑选了一支高级护手霜!那支护手霜我每次只使用一点点,每用一次,心里就暖融融的……

让孩子自己找玩伴
让女儿自己寻找玩伴。小区里有很多小朋友,我向女儿描述外面美好的景象,譬如绿绿的草地、欢快的小朋友、各种各样的游戏 ……这些,都能勾起女儿的兴趣,打消她对陌生孩子的警惕。当女儿和其他孩子见面后,我通常坐在一边,不会陪着她玩,我告诉她:“妈妈很累,想休息了,你自己玩吧。”女儿只能自己找小朋友玩了,很快就融入其间。


如果跟小朋友有了什么矛盾,我也不管,让她自己去解决,不然游戏就不能进行了,小小的人儿慢慢也学会想办法了,比如跟小朋友谈条件,你把布娃娃贡献出来,那我就把小沙包拿出来,两个小朋友皆大欢喜——无形之中,原本自私的孩子学会了分享。

后来,我懒得下楼了,干脆让女儿自己去和小朋友玩,教她必要的安全守则就行了。而我刚好腾出时间,做一顿全家人享用的美味佳肴或做做美容。先生夸我“育儿、理家两不误”!


妈妈不是全职保姆



一个70分的家长,一定是个“懒”家长。实际上,“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会“帮倒忙”。在实施懒妈妈计划前,要事先计划好。譬如,要让孩子跟大人分床,夜里就要多起来给她盖被子;孩子自己吃饭,开始会撒得到处都是,就得多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澡肯定会搞得“水漫金山”,我就得“大禹治水”……

先从吃饭上改造女儿。只是简单地通知女儿吃饭,然后自顾自地扒起自己的饭菜。女儿见我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帮她盛好饭,闹起了“罢食”。我对她说:“你已经4岁了,应该自己盛饭、吃饭。来,妈妈给你盛饭,你看妈妈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做。”在我的示范下,女儿学会了盛饭,没多久,我们再也不用为她的就餐问题烦心了——吃饭是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不会管她。

周末的早晨,我不想早早起床,对女儿说,妈妈想睡一会儿,你自己到冰箱里拿酸奶和面包吃吧。女儿不但吃完了,还拿了一份给我。看来,不一定你对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就回报越多,有时候懒一点,孩子反而成长更快!

我向当儿科医生的朋友做了咨询,然后决定开始培养女儿的穿衣问题:我将自己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工作转交给她了,让她根据天气变化自行添加或减少衣服。

女儿睡觉也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4岁的她一直和我们同床睡觉,每天晚上还要讲故事。现在,我布置了一个温馨的、令她喜欢的小卧室,她自己看着故事书或是听着磁带就可以入睡了。

女儿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明星,老师的评价是自理能力强。我应邀到幼儿园传授教育心得,总结女儿的“成绩”:
1岁4个月,自己吃饭;
2岁时就把她送进幼儿园日托班,中午不接回家;
2岁半时,就要让她自己刷牙、洗脸、洗脚;
3岁时,就要让她自己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手绢;
4岁时,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早上自己叠被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孩子跌倒了家长就不用扶她,让她自己站起来,收拾家务时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在场的家长惊讶不已,一些妈妈甚至认为我是个不太称职的妈妈。我微笑着说:“我不能用100分的标准来给自己打分,衣食住行是孩子自己的事,妈妈不是全职保姆!”


70分的家长是成功的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是个获满分的家长,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做个成功的70分的家长,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
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2.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
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有信心和耐心。
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少埋怨、少指责,循循善诱,促其进步。

4.不要让孩子带着情绪生活。
从100%的爱到70%的爱,这部分缺失的爱会让孩子不适应,产生情绪。要想办法让孩子扭转“父母不爱我了”的稚嫩想法。

5.和孩子一起改变。
父母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说话的方式、饮食习惯、待人接物的模式都会影响到孩子。千万不能要求孩子少吃零食,而自己却抱着饼干、瓜子吃个不停。


幼儿园为什么不教孩子认字?

2018-10-23 邓琳 评论(0) 浏览(845)

好多妈妈听别的家长说,学龄前一定要让孩子认字,否则当孩子上一年级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被甩在后面。带着几分着急,有些妈妈就在孩子3岁左右教孩子认字、写字。


妞妞妈就是其中一个,让妞妞妈骄傲的是,妞妞用了1年时间就学会了500字,汉字也写得有板有眼。到妞妞幼儿园结束,就已经学会了2000字,妞妞妈一度引以为傲。

后来妞妞上了一年级,几乎每天回家都跟妈妈说老师教的字太简单了,觉得上课很无聊,无论是小测试还是正式考试,妞妞都能得100分,被家里的亲戚朋友称为“神童”。老师经常会反映妞妞上课不专心。妞妞妈妈一度以为,只要孩子懂了,上课不认真也无所谓。

妞妞妈心里为当初让妞妞认字的决定沾沾自喜,也认为孩子会乘风破浪一直成为尖子生。

但是当妞妞上了二年级后,情况急转直下。妞妞学习开始感觉到吃力,成绩也开始走下坡路,妞妞一下子从尖子生变成了普通生,孩子也渐渐变得内向,到了三年级,孩子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经常会跟妈妈发脾气说不想上学。

妞妞妈疑惑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老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吗?还是孩子天生就是笨?妈妈甚至还怀疑老师不喜欢妞妞,所以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

有研究统计发现,在学龄前被强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小学时可能会比学龄前未认字的孩子优秀,但到了小学二年级,这类早认字的孩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会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学习态度却比较被动,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到三年级后,这类孩子的表现更不如意。具体是如何演变的?


一年级容易开小差

因为一年级学的大部分的字,孩子可能在学龄前已经学会了,老师教的字自己都认识,并且在一年级阶段也能轻松拿满分,所以这部分孩子往往更容易开小差、上课分神 。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

02
二年级遇到挫折容易气馁
一年级时的尖子生,容易被一年级的成绩所迷惑,以为学习就是如此简单。因为习惯了不认真和不重视,到二年级会渐渐落后于其他孩子,遇到些小挫折就倍感压力,更容易气馁。

03
“三年级效应”
教育界上有种说法叫“三年级效应”,因为一二年级的重复学习,使得孩子上课走神,加上一二年级的基础扎不好,也没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到三年级学习新知识了,往往很难学好,学习成绩也急剧下滑。在压力和失望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的。



认字不能抢时间
早在1968年,美国妈妈们就已经对不能让孩子过早识字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这还得从一场官司说起。

内达华州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薇拉小姐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幼儿园里一个叫露丝的小女孩的妈妈,状告薇拉小姐教会了自己只有三岁的女儿字母“o”,赔偿她的女儿精神伤残费 1000 美元。

精神伤残费?

哦,no!

一听到这里,很多妈妈肯定会觉得奇怪,这是多好的事啊,为什么还要告状?是不是这位妈妈神经了?要知道,在中国,一些家长接幼儿园的孩子回家时,差不多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又学了什么字啊?”

似乎薇拉小姐比窦娥还冤,可案件的结果却是露丝的妈妈赢了。露丝妈妈的理由是,薇拉小姐虽然教会了露丝认字母,但她却剥夺了露丝的想象力。

如果不知道“o”是字母,露丝可以把它“o”说成太阳、苹果、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可现在她只知道那是字母。

超前被强迫认字对孩子有危害
日本的绘本之父松居直说:“让孩子提早认字,或强迫他们早日养成自己看图画书的习惯,很容易让孩子形成阅读障碍,还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前几年,国内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教师通常培养不出好的子女?最诡异的是,那些优秀的高级教师,桃李满天下,可自己的子女的成长状态却是一塌糊涂。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却让人震惊,那就是他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要给孩子灌输知识,让孩子认字。

智力受损
奥地利严禁孩子七岁前识字,他们的说法是过早地去启蒙这些理性的和语言的结构实际上是让儿童的智力受到了瓦解。

6岁前的幼儿还不具备逻辑思考的能力,过早地强迫孩子认字,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只会刻意记住了汉字的形状和代表的事物。就如同饮食不当引起消化不良一样,长期的被动吸收,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还由于孩子的左右脑未发育完全而被迫记忆,短时间内会表现出优势,但长期下来智力会受到影响。

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
过早地让孩子认字,孩子由于长期的被动吸收知识,孩子的大脑就变成了一个储存信息的容器,还由于信息不能被幼儿所消化,阻碍了孩子的思考和创造力。由于认字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孩子也没足够的时间玩耍和探索,他们的思维也渐渐被固化,不爱思考、没有创造的欲望、对学习也提不上兴趣。

孩子就像果树,该几年开花就几年开花,该几年结果就几年结果,成熟都有一个过程。如果太过于刻意,无疑是“拔苗助长”、“竹篮打水”,暂时的优势换来终生的厌倦,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有个从小学开始就逃学的教师子女说:“我爸在我出生的时候就给我买了一个小黑板,我刚会说话他就把我按在黑板面前,让我认识abcd。我爸写的‘a’像极了隔壁面包店里的甜甜圈,我就喊‘甜甜圈’,结果被我爸胖揍了一顿。然后我爸一遍遍在我耳边说,这念‘啊,啊,啊,啊’,那天晚上,我做梦脑子里都是啊啊啊的惨叫声……”

但是,最后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自己有兴趣,那么就不该阻止孩子认字,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另外,当孩子在街上看见一个孔雀雕塑,孩子会好奇地问大人那是什么,然后孩子又会指着雕塑旁边的牌子问,那是什么,当大人告诉孩子那是“孔雀”二字,孩子可能会饶有兴致地重复“孔雀”。这种兴趣跟你指着书本上的字或图片让孩子重复读、然后不断抄写是完全不一样的。

豫ICP备18031914号-1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 / GANTONG.CC 技术支持 / 洛阳翼展科技
TEL / 18738412791 QQ / 253097215
Powered by em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