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专注于儿童感统训练,洛阳专业感觉统合失调培训机构。


夏季孩子,无水不欢,教你几个小游戏!

2019-7-2 邓琳 评论(0) 浏览(829)

    喜欢玩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尤其到了夏天,清清凉的水,真是叫孩子们分外着迷,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允许他们玩水。更何况水是家家都有的,取之方便,比任何一种玩具都便宜,而且玩水还是一种创造性游戏,对发展孩子的各感觉系统,甚至大脑智能都很有帮助。所以,这个火热的夏天,家长不妨试着和孩子一起把下面的“水”游戏玩个遍吧!
1.“水”的科学实验
    在让孩子玩水之前,千万不要忘了让孩子先了解水的各种独特性质。所以,下面这些有趣的水试验,不妨带着孩子先做一做哦!
a.用各种大小、形状各异的勺、瓶、壶、桶等器具让孩子舀水、盛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孩子会自然了解到各种盛水器皿的大小。
b.准备一根透明塑料管,让孩子把水灌进去,上下移动水管的两头,让孩子观察水管内水的流动。
c.准备一个大的塑料盆,把小皮球、塑料球、小铁球、小木头、小纸船等一一投入水中,告诉孩子各种物质的沉和浮。
d.还可以把沙、糖、盐分别投人盛水的杯中,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溶解,这些知识都是孩子通过玩水实践能获得的。
e.硬币能载多少水?让孩子用眼药水空瓶吸满水滴在硬币上,一边滴一边数一数,一共滴了多少滴水,仔细看一看硬币上的水变成了什么样子,告诉孩子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
2.水上“夹豆”
    如果你经常带孩子做感统训练,一定知道“夹豆子”这样的小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那么,想一想,如果在一盆水里放上一些可以漂浮的塑料小玩具和乒乓球等,让孩子再去夹一夹,会不会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呢?
3.看谁射得准
    在桌子上摆上许多小瓶盖,然后再准备两个瓶盖上扎有小孔的空塑料瓶(矿泉水瓶即可)在瓶内装上水,变成发射器,然后家长和孩子分别拿一个瓶子,对着小瓶盖喷射水,可以先规定要射到哪个瓶盖内,看看谁射的准,当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喷射的位置距离。
4.小心滴一滴
    如果家里有滴管,那么,这个滴一滴的游戏一定不要错过,可以让孩子把家里的乐高积木等拿出来,然后用滴管,小心地往积木上的小洞洞内滴水,滴成什么样子呢?喏,就是下图这样~
    不要觉得这游戏很简单,因为你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把水滴到小洞以外的其他地方,以及避免因为滴太多而流到其他地方哦!
    这个游戏属于非常好的精细动作训练,有助于提升孩子对手部力道的掌握
    升级:没有滴管可用干净吸管代替,让孩子先用嘴巴轻轻把水吸起并保持在吸管内,再慢慢放松气息,任吸管内的水滴慢慢滴在积木的小洞内。还是和前面一样的要求,避免滴太多流到其他地方。
    因为增加了用嘴巴吸的项目,所以,游戏又同时可以锻炼到孩子口轮匝肌的封闭性和气息的稳定性,从而对语言发展也有一定好处。
5.地面水画
    画画大概是每个孩子的最爱,那么如何把画画和玩水相结合呢?很简单,准备一桶水,一把刷子,就可以让孩子蘸着水在地面上随意画画了哦!不要去限制孩子必须画什么,只要能让孩子画尽兴就可以了!当然,当孩子发现自己画在地上的画没多久就会消失不见,一定也会觉得很有趣,并画得更卖力呢!

    延伸:也可以用各类果蔬,如紫甘蓝、火龙果、西红柿等将清水染色,让孩子做彩色画,或将染色后的清水冻成冰块继续作画.

6.蒙眼打水球

    要说最清凉的水游戏,那一定就是——“蒙眼打水球”了!

    家长可以准备几个气球,和孩子一起往气球内灌上水,并用绳子系好挂到户外的树枝上,然后给孩子蒙上眼睛,给他一根木棒,让他挥动木棒去击打水球,当他打中水球之后~~~必然也是一身清凉啦!
7.水墙
    用闲置材料,如旧塑料瓶、旧管子、旧花盆等,和孩子一起制作一面水墙,让孩子颇有操作感地观察和感受水的流动。如果没有合适的户外场所,在自家卫生间内的墙面上用挂钩等固定一些容器管道等,也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关键点只有一个,让孩子全程参与操作!
喜欢玩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尤其到了夏天,清清凉的水,真是叫孩子们分外着迷,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允许他们玩水。更何况水是家家都有的,取之方便,比任何一种玩具都便宜,而且玩水还是一种创造性游戏,对发展孩子的各感觉系统,甚至大脑智能都很有帮助。所以,这个火热的夏天,家长不妨试着和孩子一起把下面的“水”游戏玩个遍吧!



到底什么是感觉统合?

2019-6-30 邓琳 评论(0) 浏览(861)

很多家长问我,感觉统合我们到底怎么理解呢?其实感觉统合要理解起来并不难。简单来说就是七种感觉,从外部感觉的听觉(耳朵)、视觉(眼睛)、触觉(皮肤)、嗅觉(鼻子)和味觉(舌头),到内部感觉的失重感(内耳)和本体感(肌肉和关节),这些都是我们接受内外刺激的重要渠道。这些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刺激输入大脑,再进行加工分析,作出适应性的反应能力,就是感觉统合。简单地讲,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



这也是孩子信息输入——加工——分析的过程。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细微偏差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失调”的表现。



 


当孩子出现某一方面感觉的差异和不成熟程度的时候,我们会更倾向于用“敏感”来描述这个现象。因为孩子的感觉牵扯到七个层面,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觉敏感程度高与低。


 




本体感就是空间、方位、速度的感觉,在这方面敏感的孩子,可能特别不喜欢别人撞到自己、或对于靠近的小狗反应特别大。




 


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 10-30% 。感觉统合失常的罪魁祸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感觉统合不足造成的行为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爱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治疗方法为这些儿童提供了矫治的机会,也解决了家长和老师为高智商低成绩儿童现象的烦恼。最新研究调查中国大中城市孩子感统失调率达到80%其中30%为重度感统失调。

当宝宝出现这些行为,有可能是“感统失调”导致的!

2019-6-26 邓琳 评论(0) 浏览(1010)



感统是指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


一般感统失调的孩子,到了学龄期,会在学习上和性格上慢慢表现出来。


有许多孩子看似挺聪明,但是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很难坚持做一件事情;好像很懂事,却脾气急躁、爱黏人、哭闹、打滚;


看着很可爱,一出门或遇见生人就胆小害羞,适应新环境困难;觉得聪明伶俐,但是动作不协调、笨手笨脚,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比同龄的孩子让家长多操心……


这些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其实很可能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


常见表现


1.前庭功能失衡

表现为自控能力差,好动不安,上课或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不能流利地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下课时到处乱跑,有攻击行为,平衡能力差,走路爱摔跤。

2.本体感失调

动作不协调、方向感差,反应迟缓、手脚笨拙,做事拖拉、磨蹭、语言表达能力差……计划性、条理性、自理能力差,所以事事爱依赖家长。

3.触觉防御过度

不喜欢被别人触摸,这些孩子小的时候不喜欢剃头、剪指甲,脾气暴躁、任性,吃手咬指甲、害怕陌生环境,不合群、胆小、退缩、交往不良。

4.视知觉障碍

喜欢看电视但却无法流利阅读,经常丢字漏字、写字慢不工整、笔画颠倒、抄错题、写错数、计算经常出错。

5.听知觉障碍

语言表达差,不能完整叙述一件事情,词汇贫乏,组词、造句、作文困难等。


特别提示


上面说的不少症状和表现,单独从某一条去看,多数孩子身上都有。


所以,妈妈们别轻易对号入座,看到一两个症状后,就给孩子贴标签。


感统失调的界定和诊断很复杂,需要专业机构测评。


这背后的原因有两种,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生理原因


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②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宝宝压迫感不足;


③孕期不恰当的吃药或打针。



后天性环境及人为原因


①家长对宝宝的过度保护,使宝宝信息接收有限;


②家长忙碌,对宝宝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③宝宝爬行不足就学习走路,导致前庭平衡失调;


④过早使用学步车,使宝宝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⑤大人管教过严,造成宝宝压力过大。


 


感统失调的应对


感统失调对人的影响深远,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后很难纠正过来。


一般来讲,6岁之前是真正感统训练的黄金阶段,在此之前爸妈们可以提前做好预防训练

孩子冲动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性,都是这个惹的祸!

2019-6-25 邓琳 评论(0) 浏览(944)


注意力缺失症表现:

 

◆◆活动过度◆◆

这个表现大多开始于幼儿早期,进入小学后因受到限制,表现的更加明显。在婴儿期表现的极为活泼,常从摇篮里等往外爬,开始学走路时候喜欢以跑代走。

 

看书不能集中,喜欢撕书,喜欢翻箱倒柜,弄得到处都是。进入小学后上课小动作不断,屁股在凳子上扭动,把书本涂的到处都是,手闲不住,总喜欢去碰去招惹别人,常发生争吵和打架。喜欢插嘴说话而引起大人的厌烦。

 

◆◆注意力集中困难◆◆

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分散注意,注意力时间短暂,在玩一些简单游戏都显得不专心,上课听讲时间短,作业时常听不清楚,做作业出现遗漏,倒置与错误,对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刺激几乎都能反应,不能有效的将无关刺激过滤掉,导致专注力很差。(常见状况)

 

◆◆情绪不稳,容易冲动任性◆◆

孩子由于缺乏克制能力,常对于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的反应,甚至在冲动情绪下伤人或者破坏,他们想要什么非得立刻满足,情绪不稳,会无故的叫喊或者哄闹,无耐心,做事急匆匆。(核心状况)

 

◆◆学习困难◆◆

其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者接近正常。但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孩子学习上的一些困难。部分儿童存在知觉活动障碍,如在临摹时,往往分不清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不能将图形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甚至分不清左右。



他们还有诵读、拼音、书写或语音表达等方面的困难,他们常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回答,认知不完整,也就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





形成的原因:

 

◆◆遗传因素◆◆

注意力缺失症孩子的近亲中常有多动症病史,如父母中也有活动过度者,孩子患病率高四倍。

 

◆◆脑部器质性病变◆◆

孕妇酗酒、吸烟、不当用药、受辐射,产前、产中、产后缺血、缺氧引起的轻微脑损伤。难产、窒息、早产、颅内出血或宫内发育不良。生后的脑外伤、高热惊厥、脑炎、脑膜炎、癫痫、一氧化碳中毒史等经历。

 

◆◆神经生理学因素◆◆

由于大脑额叶发育迟缓引起的,主要指前额叶,因一切感觉和运动功能都是在此进行分析综合和调节。还有学者对诱发电位研究认为,在接受光、声和微电流刺激时,经过眼、耳、皮肤等感受器,将信息传向大脑,引起脑皮层一连串电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与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和复杂的心理生理因素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

婴幼儿早期时期缺乏母爱以及母亲患抑郁症,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离异,家庭气氛紧张,过度的溺爱包办太多,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弱,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如果家长以后望子成龙、对孩子要求过高,造成其心理的过度紧张,情感的压抑而出现异常行为。





关于改善:

 

◆◆感觉统合训练◆◆

采取感统训练的方式进行干预改善,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孩子可以在感统训练中学习控制冲动和攻击行为,使他们听从指导,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当运动能力和感觉处于良好的状态时将会改善他们的过度活动。

 

◆◆环境改善◆◆

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社交活动,使其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

 

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充足睡眠。培养一心不二用的习惯,如吃饭不看电视,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如长时间看电视。

消除家中的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气氛,防止孩子心神不宁。

哪些孩子需要幼小衔接?需要衔接的是能力还是知识

2019-6-19 邓琳 评论(0) 浏览(940)

孩子上了一年级能不能适应,这是很多家长的焦虑。

要不要报个幼小衔接班,这是一个问题。

报什么样的幼小衔接班,这又是一个问题。



两个问题可以归纳为:为什么需要衔接?衔接什么?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计划纲要都是国家按儿童发展水平科学制定衔接好的,按道理是不需要衔接的。



但那是按道理,按真实的答案是:因人而异。原因有两点:



1、儿童的发育发展节奏不同,年龄月龄不同,部分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达不到小学要求。当前我国教育系统只能按年龄划分学籍,满6周岁的儿童平均水平已经具备了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核心认知能力:注意力、自控力、握笔能力等。但是仍然有部分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达不到小学要求,例如7-8月出生月龄偏小的儿童,或者注意力不足,手头能力不足的儿童。



2、当前过度竞争,超前教学盛行,家长普遍追求不只是能适应小学学习,还要跑赢。这点有点像军备竞赛,导致一年级班级平均学力水平上升。人人抢跑的时代,不是落后,而是“被落后”了。



问题1分析完,家长自己应该有答案。我们仍然坚持认为幼儿园不需要超前学习小学内容,但是如果判断孩子的入学成熟水平在同年龄儿童中偏弱,为了避免升小学后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则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所以问题2的答案也很清晰:需要衔接的是能力,不是知识。







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解读



入学成熟水平之一:注意力,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注意力是最高级的认知功能之一,高级意味着成熟更晚,需要从出生一直发展到20岁左右才趋近成熟。6-7周岁的儿童会进入一个注意力发展的较快速阶段,所以由于月龄差异和发展节奏的轻微不同,这个阶段儿童的注意力水平差异更大。例如大家熟知的舒尔特方格,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99%的小朋友初次成绩可能在30-300秒的区间分布,差距能有10倍之多。而到了3年级,这个区间会变为20-80秒,水平差距的标准差小了2倍多。



入学成熟水平之二:自控力,我们这里所说的自控力是指执行控制功能,是和注意力关联的一个高级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儿童能不能控制冲动行为(如站立、说话、小动作等)、冲动情绪(哭、喊、攻击)、抑制干扰、持续专注地执行学习任务。有研究表明,在执行功能测试中得分较高的儿童能准确预测其有更好的学业水平。



入学成熟水平之三:感觉统合能力,感觉统合是基础的自动化的感知运动功能,涉及大脑对来自前庭平衡、本体感觉、触觉等感觉信息的统合处理和协调运动输出。和注意功能不一样,大部分6岁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和成人差距并不大。但正由于感统功能是基础性的,所以感统发展水平不足,或感统失调,同样会影响到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从而影响行为和纪律。



入学成熟水平之四:感知觉功能,主要包括视知觉和听知觉功能。上了一年级,需要大量的观察,识别文字,书写等任务,这些学习过程都依赖视知觉水平的发展。而学校教学的大班制则决定了学校教学只能以听觉学习为主。所以听觉学习型的儿童在小学阶段有明显的优势。



入学成熟水平之五:握笔能力,准确讲是手部精细动作控制能力。正确握笔其实是一个极其难的高能量的动作,对于关节稳定性,姿势维持能力,手掌对握功能,掌内操作功能,协调性,手部力量等都有很高的要求。6周岁才能上小学的设定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大部分儿童需要6周岁手部能力才能发展成熟到具体正确握笔的能力。





以上5种能力是影响小学生学习和行为纪律最重要的5种非智力因素,也是儿童入学成熟度水平评估的核心能力。家长可以根据以上描述,自评判断孩子在上述能力发展上是否存在和同年龄儿童的差距。如果感到在2项目以上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到相关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如果评估结果预测孩子在即将到来的一年级学习生活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则有必要提前准备好各项能力,从而顺利开启小学生活。 

注意力在小孩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2019-6-18 邓琳 评论(0) 浏览(1189)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在任何一个特定时刻,人们只能注意数量有限的信息。个体按照不同的方式分配其注意力。在能够控制行为之前,孩子需要能够管理或者控制注意。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注意力的发展,不仅跟大脑发育的进程有关,而且还跟这个阶段的认知、心理、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期:新生儿不但可以分辨物体的轮廓,并且还能集中眼力注视这些物体。稍大一点的婴儿能更完整地观察物体的图案。4个月大的婴儿可以有选择地注意某一物体,并且保持注意,对伴有声音的运动刺激比无声的静止刺激保持注意的时间更长。婴儿的注意强烈地受刺激新异性和习惯化的影响,当他们逐渐熟悉一个物体之后,对它的注意就会减少,也就更容易转移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婴儿对伴有声音的运动刺激比较专注,有些家长会以此来锻炼婴儿的注意力。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在破坏孩子的注意力。婴儿期的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家长要避免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父母要完全避免让2岁以下的儿童看电视。英国专家也向国会递交报告,建议政府制定法律禁止家长让年龄低于3岁的儿童看电视。研究和实践表明,0-3岁的孩子看电视过多,容易导致认知发展和身体协调能力减缓,阻碍孩子的语言发展,注意力不集中,人际交往能力差等问题。





儿童早期:在儿童早期,个体的注意又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学步期的孩子随处走动,其注意从一项活动转移到另一项活动,似乎并没有花时间注意任何一个物体或事件。儿童在家里和幼托中心的经历会影响其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项研究发现,无论儿童早期(6-36个月)还是儿童晚期,在家中和幼托中心受到丰富刺激和悉心照顾的孩子,在一年级时注意和记忆能力发展得更好。



学龄前期:学龄前儿童对视觉注意的持续时间在学龄前的几年内有显著的增长,他们在看电视时每次可以集中注意长达半小时。有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的注意与其成就能力及社会技能相关。还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的儿童以及社会性发展较好的儿童与年幼儿童以及社会性发展不完善的儿童相比,前者能更好地排除其他任务的干扰,将注意集中于目标任务。

一万小时不靠谱,刻意练习是王道

2019-6-7 邓琳 评论(0) 浏览(932)

坊间流传“一万小时定律”,说是只要练习一万小时,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功。所以很多人会拿这个观点来说服自己和孩子,安排孩子花大量时间练习。实际上,一万小时定律存在两大问题,一个问题是,在不同领域里,学会一门技能的时间并不相同;另一个问题是,它完全忽视了天赋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你看,成功并不完全是靠时间堆出来的,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要想利用“一万小时”,从新手变成专家,我们需要大量的刻意的练习。


一个人需要突破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地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才会进步和成长。



什么是舒适区呢?


用学琴作为例子,如果让一个学琴半年的孩子弹C大调的哆、来、咪三个音,他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这个就是在他的舒适去里。也就是说,这是区域是孩子已经知道或者已经掌握的技能。如果让这个孩子弹奏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孩子不太可能会完成,他会感到困难、无助,甚至害怕困难和失败,这就是所谓让人恐慌的难度,是他的恐慌区,也就是说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孩子现在的能力。学习区则位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比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高一点,孩子踮踮脚、努努力,就能够得着。比如,你让刚才那个孩子练习巴赫的小步舞曲,他很有可能从中找到乐趣,熟练地演奏出来。在学习区练习,,孩子会感到有些挑战,但这种挑战是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完成挑战之后,孩子会有成就感,这样他就有动力继续学,能够不断地进步。



刻意练习,我们可以怎么做?


首先,帮孩子分解任务,将一个任务分成小目标来练习。人脑有一个特点,它同时操控的信息有限,你把复杂的任务分成块,反复练习练到自动化,就容易把复杂信息储存住,复练习练到自动化,就容埸把复杂信息储存住。比如一首钢琴曲,孩子练了很久都练不好,产生了畏难情绪,看上去这任务是在他的恐慌区。这是我们可以帮他把这首复杂的钢琴曲分解成更小的任务,让任务落到孩子的学习区。可以先练左手、再练右手,分别熟悉之后再合手;合手过程中,如果在哪个地方总卡壳,就多练习这个地方,一直练到能流畅地弹过去。


其次,在安排练习时间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时间长度,我们之前也说过,成功跟练习时间长短不完全成正比。另外,如果总的练习时间一定,把练习分散开来,分成多次练习,效果更好。还是以弹奏一首曲子为例,你一周练一次,一次一整天,就不如一周每天练一次,一次半小时。小批量的持续练习最能加深记忆。分散练习还有个好处,就是让孩子有反思的空间,回味昨天可能哪里不对,今天换个方法试试看。


最后,我们要给孩子反馈。大脑的学习机制是这样的:先做出一定的行为,然后看它产生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就去修正策略。还是以练琴作为例子,孩子弹错一个音,他自己可能就能够听出来,他会给自己反馈并去修正;但有时在节奏上、表情配合上的错误,孩子可能不知道,那我们大人最好能够及时指出。还有就是,我们需要先明确一点,反馈不只是挑错,而是孩子在哪些地方表现得好,我们也需要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在哪些地方保持。如果只听到“你怎么这么笨”的评价,孩子永远不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甚至会在这种评价中丢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希望孩子们都能在刻意练习中获得进步的快乐,成为“努力出来的天才”。

谁“偷走”了孩子的听力

2019-5-23 邓琳 评论(0) 浏览(868)


小男孩引导关注
你知道吗,这些看似平常又微小的行为,其实每分每秒都在“偷走”孩子的听力。
 

01孩子经常带耳机玩手机
孩子使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听英语等等,如果孩子经常带耳机的话,家长一定要注意了。
要减少耳机使用时间;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02在车里经常放很大的音乐
现在每个家庭都有车,有家长习惯在车里放音乐,声音很大声,长时间对孩子听力很不利。
建议尽量减少车内放歌,音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03家里看电视,声音放很高
平时休息时间,家里有老人或个人爱好,喜欢看电视放高音量。
家里是封闭空间,高分贝对孩子听力不利,还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导致孩子以后也会高音量看电视。
 
04经常大声吼孩子
家长在辅导作业时,孩子屡教不改、粗心大意等行为,让我们无可奈何,忍不住要吼几嗓子。

所以注意了,我们离孩子很近,大声吼孩子,突然的高音对听力的损害非常大。控制好情绪,就当为了保护孩子听力,少吼骂吧。 

适合幼儿的结构游戏丨创造力与精细动作发展训练

2019-5-22 邓琳 评论(0) 浏览(1016)

结构游戏对于帮助提高幼儿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有帮助。


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材料(如积木、塑料积木、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映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可以分为很多种,目前比较适合儿童的是积木建筑类游戏、拼图游戏和串珠、串线、玩沙、玩雪、玩水的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的作用


(1)发展动作,提高手眼协调和精细动作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不断的用手进行操作,在游戏中不停的进行各种动作(堆、放、握、挖、拼插、整理等)。培养幼儿的基本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的协调性和精确性。


(2)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表现出自己想象中的物体,培养他们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所以,人们也常把结构玩具称为智力玩具。


适合幼儿的创造性结构游戏


(1) 积木建筑游戏



最常见的是乐高,以及其他的普通积木游戏和主题积木游戏、拼插积木。


普通积木:以各种颜色的几何形体组成的积木主题积木:一种是积木的表面印有主题纹样,用来反映主题内容的积木;另一种则直接用积木做成主题需要的各种形状。拼插积木:以各种木片或塑料组成,进行连接构造的积木,例如聪明棒、雪花片、磁力片等。






(2) 拼图游戏




拼图游戏也是结构游戏的一种,一般分为图像几何拼图、拼板、拼棒、几何图形拼图和美术拼图等。


图像几何拼图是将图案分散的各部分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拼图或画面的游戏,例如六面体拼图、几何图形组合拼图等。你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玩拼纸游戏,将一张正方形的纸裁剪成几个小块,让孩子把它拼成一个完整的正方形。


拼板游戏则是将一块或几块图板拼成各种图形的游戏,例如最常见的七巧板等。




(3) 穿珠、串线、编造结构游戏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喜欢搞破坏?

2019-5-17 邓琳 评论(0) 浏览(910)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成为“破坏王”,还不愿意收拾的呢?

 
1 秩序感没有建立
一般而言, 2~4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发展成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习惯的适应性等,即秩序感。
如果4岁孩子依然没有形成很好的秩序感,很显然是父母错过了培养孩子秩序最佳的时期。
 
2 感觉统合失调
视知觉记忆能力差,不容易记得物体摆放的位置。前庭觉和本体觉发展不足,对空间、次序、方向的了解不深刻,做事情没有条理性、随性所至,马马虎虎。



那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呢?

1 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当他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会强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复原位,这样会给他一种安全感。如果这种感觉被满足时,孩子会很快乐。因此,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次敏感期,但是一般来说都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了,后期再来补救可能会比之前花费更多的心力。因此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长应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条理性,这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十分有好处。
 
2 以身作则
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也能促使孩子更好地建立秩序感。家长平时也应注意家里的物品摆放应整洁有序,使用完物品后应及时归位。
孩子的玩具也一样,应分类存放,每次玩完玩具要和孩子一起收拾,告诉孩子玩具要回家了,并且从小养成孩子的物权意识,让孩子知道玩具是他的,收拾是他的责任。
 
3 适当奖励和惩罚
当孩子主动收拾玩具或表现不错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给孩子奖励。给孩子定规矩,慢慢培养孩子收拾的习惯。
 
4 改善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感觉统合能力伴随孩子一生,体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凡是感觉统合能力强的孩子,对空间、次序、方向的了解就比较深刻。由于孩子的视觉记忆力强,容易记得物体摆设的位置,并格外留心注意东西的整体性,所以,孩子会主动收拾玩具,做事也有条理。
相反的,感觉统合能力差的孩子,由于对空间、次序、方向等概念不清楚,对于东西的摆放、事物的处理就没有条理,随性所至,马马虎虎,东西自然乱丢,玩具自然乱放。



以往家长们总是用道德的观点来批评小朋友没有规矩,不懂纪律,而没有考虑孩子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做好事情,所以才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
 
而真正想要改善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还是需要到专业机构去科学测评,真实了解孩子的能力发展情况,针对性制定训练计划,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豫ICP备18031914号-1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 / GANTONG.CC 技术支持 / 洛阳翼展科技
TEL / 18738412791 QQ / 253097215
Powered by em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