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 -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专注于儿童感统训练,洛阳专业感觉统合失调培训机构。


儿童康复评估量表的临床应用

2022-6-30 邓琳 评论(0) 浏览(109)

评估是康复的灵魂。可以说,没有评定,就没有康复。评估量表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大样本数据的科学论证及大数据总结的客观经验集成,目前能在临床上留用的评估量表,也是经过临床实践与筛选的结果,可见其具有较强客观性及实用性。评定量表有量化评定及质性评定之分。选择恰当的康复评估量表能准确判断病情并可助临床一臂之力!有利于我们很好的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有利于康复疗效的判断;有利于我们修正训练计划。

Peo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二版

(PDMS-2)


PDMS-2及其配套的训练方案是美国于1975年实施的美国个体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s)与个体化教育计划(IEPs)的核心与中心环节,致力于使所有肢体障碍和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获得适当的训练、教育与服务。现已在美国得到普遍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影响。PDMS-2是由美国发育评估与干预治疗专家编写,是一套优秀的婴幼儿运动发育评估量表。尤为难得的是其配套的运动发育干预训练方案,根据评测结果可以确立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案。训练方案详尽而又具体,体现了以家庭和患儿为中心的康复理念。该套训练方案不仅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而且又易学易用。


基于“运动技能可以通过练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学习等来促进运动发育连续成熟阶段的整合而得到提高”这一理论,近三十余年的实践证实:孩子接受有目标的运动干预训练方案以促进识别出来的序列技能,在运动发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PDMS-2运动发育量表是目前在国外康复界和儿童早期干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全面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专为肢体障碍患儿设计,特别是疑有运动发育迟滞的大婴儿与儿童和已知存在轻度、中度运动障碍的婴儿与儿童。这个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小儿相对于同龄儿的运动能力,以及确定小儿各类运动能力是否存在相对的分离。PDMS是适用于评估6~72个月的所有儿童(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运动发育障碍儿童)的运动发育水平。PDMS-2是一个同时具有定量和定性功能的评估量表,包括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粗大运动评估量表和精细运动评估量表,可以分别对儿童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水平进行评估;还可根据配套运动训练方案对患儿进行训练指导,改善患儿的运动能.


目前PDMS-2在国际上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总体来说有5个原则上的用途: PDMS-2的结果可以用于评价一名儿童相对于同龄儿的运动技能水平,从而判断一名儿童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育水平是否有差异;应用PDMS-2可以对每一个个体的运动技能同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被测试者的运动技能缺陷能够被识别出来并且转换到个体的训练目标中去,所以PDMS-2对教育和干预治疗是很有价值的; PDMS-2可以用于评价一名儿童的运动技能进步情况,收集的定量信息可以让测试者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比较; PDMS-2作为研究工具很有价值,因为其评分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种群儿童的运动发育水平,以及不同干预措施对运动技能发育的影响。


其配套运动训练方案的设计应用了运动学习的七项原则:

1.新技能的产生是建立在孩子自己已有的全部能力之上的坚实基础上;

2.孩子是通过与人交往学习运动技能的;

3.练习、反复强化及必要时调整训练对成功获得技能至关重要;

4.孩子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5.具体目标促进人的学习;

6.安全可靠的环境促进运动学习;

7.利用其他领域促进运动学习。

并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且可靠的目标是能使孩子进入训练方案后他的发育能保持一定进步速度。


Alberta婴幼儿运动发育量表

(AIMS)


    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并不是影响运动发育的唯一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及任务因素。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加拿大学者创制了观察性评估量表AIMS。


        AIMS是由加拿大Alberta大学Martha C.piper博士和Johanna Darrah 治疗师于1994年创制。创制初期正是为了满足对日趋增长的高危儿群体进行监测以早期发现粗大运动异常并给予尽早干预的需求。


AIMS是一个通过观察来评估婴儿运动发育的工具,它避免了评估者对婴儿摆弄的操作所造成的误差,是一个信度及效度很高的评估量表。适用于0~18个月龄或从出生到独立行走这段时期的婴儿。


 AIMS具有以下特点和用途:

1、由于AIMS不仅评估运动技能是否获得,而且对每一项技能从负重、姿势及抗重力运动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对每一项发育不成熟或运动模式异常的婴儿。

2、由于AIMS可敏感地反应出正常婴儿在较短时间内所发生的运动发育微小变化,因此,它可以用于精确地评估婴儿运动发育成熟水平以及在干预治疗后变化。

3、AIMS能够精准地展现运动技能在质量上的成熟改变,这正是干预希望体现的效果。这一点不包括脑瘫的疗效评估,因其运动模式常难以恢复正常。

4、由于AIMS不仅关注运动技能的发育速度,它更具有优势的是观察运动技能的缺失或异常的成分,因此,对于干预方案的制定尤其是干预要点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粗大运动功能测量

(GMFM-88、GMFM-66)


GMFM是一个评估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变化的临床方法。其选取的技能是典型的正常发育里程碑动作,因此它可能不只适用于效度已得到证实的人群。


拉赛尔(Russell)等人于1989年编制出版,主要用于测量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状况随时间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现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工具。GMFM量表主要用于评估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儿童在5岁以内能完成所有项目。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包括反射发育和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米拉尼运动发育评估

 (Milani-Comparetti) 


米拉尼等人认为运动功能与潜在的反射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将运动功能与反射相比较进行检查、评价将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于是制订了米拉尼运动发育评价表。检查表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对上半部的自发动作和下半部的诱发反应进行评价。自发动作是运动能力的基础,是指躯干对重力的控制能力和头、四肢、躯干对重力控制的发育。因此要对抬头、保持坐位、坐起、站立、走路等动作进行评价。诱发反应是自发动作的基础,可分为调整反应、降落伞反应和倾斜反应三种。影响以上三种反应发育的是原始反射。


孤独症谱系及相关发育障碍

儿童评估用心理教育量表 (PEP-3)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特征包括社会交往障碍、局限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流行病调查估计ASD的患病率为1/100~2/100(患病率较高),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诸多研究表明ASD女患病率约为4~5:1。
儿童心理教育评估(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PEP)是由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Schople等编制而成,于2005年修订成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三版)(PEP-3)。中文版PEP-3是由香港协康会编制而成,可评估ASD儿童的强弱以及发展/适应程度。中文版PEP-3评估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发展及行为副测验、儿童照顾者报告和合成分数。其中发展及行为副测验包括:认知(语言/语前)(CVP)、语言表达(EL)、语言理解(RL)、小肌肉(FM)、大肌肉(GM)、模仿(视觉/动作)(VML)、情感表达(AE),社交互动(SR)、行为特征-非语言(CMB)、行为特征-语言(CVB)。儿童照顾者报告包括:问题行为(PB)、个人自理(PSC)、适应行为(AB)。合成分数包括:沟通(C)、体能(M)、行为(MB)。中文版PEP-E使用原积分、发展年龄评估ASD儿童的发展能力和行为特征。其行为量表更是为测量孤独症儿童症状严重程度而设计。  
PEP-3 量表的适用对象为生理年龄在 2~7 岁半之间, 或生理年龄小于 12 岁但能力发展水平小于 7 岁半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及相关发育障碍儿童进行个别化评估,为功能性评估量表,评测出此类患儿目前能力发育水平与发展潜力,并指出患儿偏离正常发展的特征和程度。


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

(sign-singnificante reations)


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学会特别小组提出, 语言障碍是一个人不能表现出与预期的正常标准相当的语言学知识系统的状态。
S-S语言评估法由日本音声言语医学会言语委员会研制、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语言科根据汉语体系标准化的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ign-singnificante reations), 具有语言治疗师资格的专门人员评估, 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基本操作能力、交流态度等四项能力。语言理解能力通常指认知能力,包括语言前阶段的符号形式至能够独立处理语言规则阶段的能力;表达能力是表现出的言语符号, 通常指“说什么”;基本操作能力是指视、听觉的辨别、记忆、再现等基本学习能力;交流态度指与人的日常交流关系、交流意欲以及分化机能等。
S-S语言评估法适用年龄为语言发育年龄在 1 岁至学龄前, 这正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的依据客观、全面, 它不但能查出语言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距,还可以评出语言发育各个方面的平衡情况, 可以为家庭训练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计划,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可以让有语言问题的儿童及早得到有效的训练指导。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脑性瘫痪的ADL定性评定,包括摄食动作,更衣动作,修饰动作,排便动作,入浴动作等五大方面。其中Barthel指数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ADL评定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Florence Mahoney和Dorothy Barthel共同设计提出的。评定内容包括大表控制,小便控制,修饰,用厕,进食,转移,步行,穿着,上下楼梯,洗澡共10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程度分为0,5,10,15分四个等级,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br>20~40分者为重度,生活需要很大帮助<br>40~60分者为中度,生活需要帮助<br>60分以上者为轻度,生活基本自理。通过Barthel指数评定目的在于:1、可根据评定结果分析,结合患者家属的康复需求,拟定合适的治疗目标,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2、间隔适当的时间进行再评定,以评价治疗效果,确定是否需要重新拟订治疗方案;3、判断功能预后;4、通过评定结果反馈,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和治疗师的信心。


0-6岁小儿神经心理检查


   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检查方法,共包括五方面功能。
         神经发育理论认为婴儿运动发育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运动技能的出现按其在大脑中已有的排序,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逐一获得。儿心量表是在该理论指导下由首都儿科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1980年起合作开发、针对我国婴儿情况制定的运动发育评估量表。该量表信度较高,并以全国12城市健康、足月、单胎的15000多名儿童为基础制定全国常模。
       此量表包括:

大运动:指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幅度较大的运动,如翻身、爬、步行、跑和跳跃等。

精细动作:是指手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运动如书写、绘画等技能。

适应能力:至婴幼儿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对物体和环境的精细感觉,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运动器官的能力,对外界不同情境建立新的调节能力等。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语言的理解和言语功能。

社交行为:指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适应外界要求的能力、懂得社会常识。是孩子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其行为模式也是内在成长因素所决定的,有一定的发展程序。

        根据对小儿每项功能检查得出的实际发育月龄(智龄),计算出发育商,并以图线表示出,并可清楚地看出小儿发育商与正常发育商的差距。


其他



除了以上介绍的已具有的专业评估量表外,还有气质评定、智能言语认知能力评估、吞咽功能障碍评估、构音障碍评估、CARS孤独症量表、韦氏智测、婴幼儿智测、瑞文测试、图片词汇测试等。

孩子干预进度缓慢,看不见效果?多半是因为这些原因

2022-6-29 邓琳 评论(0) 浏览(148)

在孩子干预的过程中,家长们都有这些疑问:


“为什么别的孩子进步这么快,我的孩子却看不到什么进步?”


“是不是只有轻度的自闭症孩子才能取得明显的进步?”


康复干预之路荆棘满途,当穷尽心力帮助孩子进行干预却收效甚微时,家长们难免会有挫败感,甚至部分家长会质疑干预的有效性。


但其实孩子干预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干预方法的欠缺、干预时间不充足以及干预方案的不科学都会对孩子的干预效果造成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干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进步,我们应该规避哪些干预误区。


图片



干预方法不专业


如何判断干预方法是否专业?主要看这两点:有效性和系统性


有效性,指的是孩子使用这个干预方法,是否使TA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如果孩子经过了训练后,各方面能力水平得到了提升,那么这个方案就是“有效”的。


系统性,指的是训练是否是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尤其是居家干预会经常出现训练不系统的问题。很多父母在干预过程中,会在互联网上四处学习所谓“系统”的干预方法,不评估孩子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直接照搬套用在孩子身上。


比如:某些方法只适合有语言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还没有语言时,也依然“依葫芦画瓢”地让孩子跟着练习,最后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有的孩子还出现排斥干预的现象。


所以家长在选择干预方法时,一定要对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给孩子选择最适合TA们科学有效的方法。


图片



干预时间不充足


从干预时长来说,多项研究表明,每周保证20—40小时的科学干预,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效果最佳。


要想让干预训练见效,那么我们就需要保证孩子的训练时长和训练密度。而目前大多数孩子的干预时长仅仅只有在中心上课的2-3小时,家长并不会在家里帮孩子巩固每天学习的技能,这样的时间安排,导致孩子的训练不充分、时间安排不恰当、不饱和,从而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比如:自言自语、突然兴奋等等,最后的干预效果可想而知也不会理想。


当孩子每天的干预时长和干预强度没有满足的时候,那干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家长们要合理安排干预时间,重视家庭环境中的干预,并掌握专业的方法,让孩子的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





家长期待过高


自闭症孩子的干预本身就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除了要有科学的干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要去理解孩子。


有时孩子的多项能力都在进步,但有某一项能力没有掌握,家长们就心急火燎,过分关注孩子的缺陷,忽略孩子拥有的成长,不断带孩子进行干预强化训练,却忽略了孩子的能力是否能承受得住。


比如:有的孩子社交和语言能力很差,家长为了改善孩子的问题,便带孩子四处干预,每天从早到晚不间断训练,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也没有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应有的提升,反而让TA们对干预产生抗拒,一去中心就大哭大闹逃避训练,造成干预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做干预训练时,不能因为一时心急,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能力情况,建议家长可以定期带孩子做评估,通过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最新情况,再为孩子定制合适的干预训练,一步一个脚印,有效提升孩子的干预效率。





干预方案调整不及时


伴随着干预进程,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原本的目标和计划也需要根据能力的提升进行相应调整,许多家长在干预时,不注重给孩子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导致孩子训练起来非常没有效率,设定的训练目标不是完成太快就是一直完不成。


如果不及时根据孩子的能力来调整干预方案的话,这样的干预很可能变成“无效干预”,既浪费时间也消耗耐心。


为解决这一难题,东方启音已推出“阶段性跟课评估”,指在干预进行一定时间后,对学员进行现阶段能力的再一次评估,一般用于检验这段时间内孩子的干预成果让治疗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进步以及根据孩子当前能力水平,科学地调整下一阶段训练方案


目前阶段性跟课评估的专家团队皆为东方启音主管级别以上的治疗师他们将协助治疗师对孩子接下来的课程方向进行校准,让孩子的干预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案,无论是在干预开始前,还是在干预过程中都需要定期给孩子做能力评估,只有评估了我们才知道孩子适合哪种训练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练习,大大提升干预训练的效率。


如果您的孩子现在进步缓慢,或是您对干预方案有怀疑,不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带孩子做一次阶段性跟课评估,及时了解孩子最新状况。


干货/儿童语言第一步,从这里开始

2022-6-28 邓琳 评论(0) 浏览(132)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产生的,气流强弱的变化与声音的响亮程度﹑字音的清晰程度有密切关系。平常的自然呼吸与语言呼吸不同,要让自闭症孩子说清楚话,首先必须学会运用呼吸控制气流。

图片

呼吸方法训练包括以下两方面


深呼吸训练


深呼吸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锻炼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的力量,同时结合做呼吸锻炼操。


呼吸锻炼操


第一节——扩胸运动(二八呼):两臂弯曲平举至胸前向后甩,然后把两臂伸开向后甩,然后把两臂伸开向后甩,注意不要缩脖子和端肩。一拍一个动作。


第二节——呼吸运动(四八呼):两手缓缓向上呼气,两手缓缓向下呼气。二拍一个动作。


为了让您的孩子尽早掌握呼吸方法,您可以参考以下3个实例,逐步进行练习。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01

闻一闻


目的: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吸气方法,锻炼吸气肌肉群的力量。


您可以引导着孩子去闻一闻酱油、醋、风油精或者花露水等有气味的物品,当然了,也可以将孩子带到公园或者郊外,让孩子嗅一嗅香气四溢的鲜花。在引导的过程中,您的表情很重要,要表现出闻到香味的那种愉悦。


为了加深孩子的理解,您可以将孩子的一只手放到您的胸前,让他的触觉感觉到你吸气时胸腔的扩张。让孩子模仿这个动作时,你也要把手放到他的胸部,感觉他吸气动作是否正确。 


如果孩子闻到了气味,同时有表情,那说明孩子已经在正确吸气了。





02

吹一吹


目的:让孩子学会呼气,控制气流,锻炼呼气肌肉群的力量。


泡泡是很多孩子的最爱,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吹泡泡的小瓶子和吸管,让他学习吹泡泡,让他去追自己吹出的泡泡。


我们还可以点燃一些生日小蜡烛,和孩子一起来玩吹蜡烛,可以比比一口气谁吹灭的蜡烛多,也可以一根一根慢慢吹。


水,也是孩子的最爱,我们可以摘一些花瓣或者叶子,洒在水面上,也可以用折纸叠一些小纸船或者小鸭子(最好是孩子喜爱的小动物),我们教孩子使劲吹,让这些物品在水面上游动。 


等孩子学会了呼气和吸气,我们选一个安静的房间或者空地,教会孩子深呼吸。


动作要领如下:    


两脚分开站稳,距离和左右肩齐,双手下垂,脸向前看,胸部和颈部挺起,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吸气时双手向前向上平伸举起,两臂举至头顶为止。随着两手向上移动,气流慢慢从鼻孔吸入,逐渐吸入大量气流。吸气完成之后便往外呼,呼气时双手从上向左右平臂下落,落到向下垂直为止。


要做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另外注意不要端肩,要用鼻吸气,用口鼻呼气。


03

深呼吸


目的:在学会吸气呼气的基础上,更熟练地运用呼吸器官。


准备: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或空地。


两脚分开站稳,距离和左右肩齐,双手下垂,脸向前看,胸部和颈部挺起,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吸气时双手向前向上平伸举起,两臂举至头顶为止。随着两手向上移动,气流慢慢从鼻孔吸入,逐渐吸入大量气流。吸气完成之后便往外呼,呼气时双手从上向左右平臂下落,落到向下垂直为止。要做到“吸气一打片,呼气一条线”。另外注意不要端肩,要用鼻吸气,用口鼻呼气。

声气结合锻炼


声气结合锻炼是锻炼孩子说话用气和控制气流的能力。训练方法参考下面的例子。


一口气说完


目的:锻炼孩子说话时用气及控制气流的能力,达到声气结合。


准备:画有萝卜、苹果、枣的图片或实物。


方法:做好站立姿势(同深呼吸的站立姿势),先徐徐呼出一口气,解除精神紧张。


(1)用鼻吸入饱满的气流之后,开始1、2、3、4……往下数,数到一口气用完。数的速度先慢后快。这样既练习了呼吸,也锻炼了口腔肌肉动作的敏捷性。


(2)当发单音节词练习熟练后,可以选用一些字和词变化较多的材料,如:

一个枣、二个枣、三个枣、四个枣……

一个苹果、二个苹果、三个苹果……

一个萝卜、二个萝卜、三个萝卜……


可以让孩子看着画片,把每条读到一口气用完。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口腔大小开合得到全面锻炼。


深呼吸和声气结合锻炼法,是自闭症儿童发音训练的重要内容,要抓住要领,坚持训练,对孩子的发音有极大的好处。


注意事项


自闭症儿童语言的康复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辛的枯燥的过程。在教的同时要充分把握各种语言训练时机,运用激发性操作原理,充分利用前件辅助和后件鼓励的方法,培养自闭症儿童学习语言的信心、动力,逐步提升他们主动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他们语言康复的水平。

如何做到让儿童听从指令?很简单,5步搞定

2022-6-27 邓琳 评论(0) 浏览(147)

1.面对面发指令

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到指令,先让孩子的注意力在你的身上,然后根据孩子的情况发指令。


2.指令是陈述句

家长发指令出现疑问句,但疑问句容易把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如果你拒绝,孩子就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3.等待3s辅助完成

指令发出后,等待3s左右,如果孩子不完成就立即进行辅助,完成指令。


4.强化

在你发出指令后,孩子立马执行或你辅助完成后进行鼓励或表扬。久而久之,孩子逐渐明白,听从指令之后有好处,儿童听指令的概率增加。


5.坚持原则

有些家长在发出指令后,孩子哭闹或摸爬打滚,会心疼就中断指令。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等孩子心情平复下来,然后继续完成指令。


孩子理解指令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我们指令的长短也是取决于孩子认知水平的发展。

指令控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孩子的能力增长一直变化。但是也可能会遇到瓶颈期,希望各位爸爸妈妈不要着急、更不要失望,我们可花时间想想,是不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需要调整训练的方式和节奏?

精细活动不知道怎么做?这些训练方法送给你

2022-6-25 邓琳 评论(0) 浏览(86)

宝宝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手不仅是运动器官,而且是智能器官。正所谓心灵手巧、 手巧心灵。精细动作就是宝宝运用手尤其是手指的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本质,就是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3岁前是宝宝精细动作能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良好的操作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是学习任何一种特殊技能的前提条件。操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宝宝将来学习种种技能的快慢、准确性与牢固程度以及能够到达的水平。


01

“发现”小手到主动够物

在新生儿时,宝宝就具有原始的抓握反射--当家长用食指或其它易于孩子抓握的东西放在他手心的时候,孩子就会本能地紧紧抓住它。2-3个月时,他“发现”自己的小手,于是就开始尝试用这双神奇的小手,进行各种主动的探索活动。



1. 触摸抓握

在宝宝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小手前,一般在0-3个月时,家长应当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触摸抓握的游戏。


尽量让他接触各种不同质地、形状的东西,如硬的小块积木、小电池、塑料小球、小瓶盖和小摇铃,软的海绵条、绒毛动物、橡皮娃娃、吹气玩具、衣领被角,干净的树叶、小草、芹菜根等,以丰富他的触觉经验,锻炼手的抓握本领。


图片



2. 做手指按摩操

家长每天都可以给孩子做手指按摩操。按摩的部位可以是手指的背部、腹部及两侧,但重点是指端,因为指尖上布满了感觉神经,是感觉最敏锐的部位,按摩指端更能刺激大脑皮层的发育。按摩时每个指头每回按摩两个8拍,每天1-2遍。


图片



3. 戴花手套——帮助宝宝“发现”小手

为使宝宝早日发现自己的小手,可以用一双色彩鲜艳的婴儿袜子,将末端剪开,再从侧面剪一个孔,套在宝宝的手掌上,让拇指从袜筒侧面露出来,其余四指露出袜子末端。


可将宝宝的小手举在他的眼前晃动,并说“手,手”。一旦宝宝“发现”了自己的小手,他就常常花许多时间把手翻过来调过去地看个没完。这是他观察了解自己身体部位最初的探索活动。


图片



4. 主动够物

在宝宝发现了小手之后,家长就要及时培养孩子“在视觉引导下”的够物活动。先是够桌面上距手约2-3厘米远的各种便于抓握的玩具,如哗铃棒、塑料钥匙等;同时学习击打、够取悬吊在眼前不易移动或半固定的玩具,如填充了海绵或布条的成人的手套;再学习够取易移动而不易抓住的玩具,“健身架”上悬吊的塑料小球或会翻跟斗的小熊等等。


对于几个月的宝宝来说,主动够物是一项复杂的技能。当宝宝发现他眼前新奇的玩具后,首先是将握着的小手张开,接着,在视觉的引导下,小手接近物品,最后才准确地抓住并握在手中。为帮助宝宝学会这个本领,在他3个月左右时,可以教他和你“握手”。当您边说“握握手”并把手伸向他的手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宝宝竟然会张开小手和您相握、向你问好。



5. 对捏

当宝宝能用四指耙弄到桌上的小丸如维生素药片时,就可以训练他手指对捏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小丸应由大到小,可从花生米大小的馒头到维生素C药片;小丸应放在宝宝手的虎口之间,这样就会促使他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捏起小丸而不是停留在用四指耙弄到小丸的水平。


假如宝宝总是用拇指和其余几个手配合抓起东西而不是单独使用食指与拇指配合对捏,可以用手将宝宝的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握在您的手里,让他只能学着用拇、食指对捏。最自然的办法,是给宝宝添加固体食物时,将饼干或烤馒头片掰成小块,放在干净的盘子里,让他捏着


02

对捏能力的进一步运用


1.撕纸

9-10个月,当宝宝掌握了对捏的本领后,他就会寻找机会运用自己的本领。许多家长抱怨这时的孩子喜欢撕书,其实他是在尝试自己刚学会的手的操作技能。


为了满足宝宝能力发展的需求,可以给他一些干净的纸,上面先撕一些小口子,让他练习撕纸。撕纸带来的嘶嘶作响以及纸的大小的变化等,都能极大地激发他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地玩个不停。


2.投小丸入瓶

1岁左右,可以让宝宝练习捏起小丸如乳酶生药片放进直径约3厘米的透明玻璃内,以训练他熟练地捏起小丸并准确地、有意识地放入瓶中的技巧。


3.一页页翻书

1岁半左右,可以让宝宝学习捻起书一页页地翻书。在和他一起看《婴儿画报》等图书时,逐步训练他自己翻页。开始时他可能一次翻过好几页,您可先将手放在一页书的下面,让他捏起一页翻过来。


等这个动作熟练后,可反复用“慢镜头”示范捻起书页,一页页地翻;还可用一张照片放在要翻开的一页下面,使他翻开这一页后找到照片。如此反复练习,在2岁前就能熟练掌握一页页翻书的技能。



4.捏橡皮泥

2岁半左右,可以让宝宝学捏橡皮泥或一小块面团,搓圆用手掌压扁就成了块烧饼;捏一个圆球,上面插一根火柴就成了苹果;除了食品,可以给他捏几只小动物,办一个“动物园”;捏几个人和家具,做“娃娃家”的游戏,以提高他学捏橡皮泥的兴趣。


如果用的是面团,加一点盐、1-2滴甘油和蜂蜜,就能使面团既柔软湿润,又表面光滑、没有裂痕,不用时套上一只保鲜袋放进冰箱,玩时再拿出来。


03

我有一双小巧手

当宝宝学会对捏的本领之后,他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学习使用工具,去解决他所遇到的智力课题。


1. 用笔涂涂画画

3岁前宝宝用笔涂画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信笔涂鸦(1-2)


1岁的宝宝能够用整个手掌握住笔在纸上戳出点或画出笔道,2-3个月后可以用笔在纸上随意乱画,1岁半左右能画出道道来,但在2岁前,还很少出现“有控制”的涂画。这一阶段学习用笔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他用笔涂画的兴趣,和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最好让他在废旧的大挂历背面涂画,以免他在一张小纸上画不过瘾,而往桌上乱画时又被制止而失去了兴趣。


应逐步给他各种笔,如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磁性画板笔、铅笔、圆珠笔、毛笔等工具以保持他的兴趣。除了在纸上画以外,还可让他用手指蘸上水在呵了热气的玻璃上、茶几上画;用小棍在沙土地上信笔涂鸦。


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越早,有控制的涂画阶段就来得越快。因此要反复给他示范,并手把手地教他。用笔在纸上画出道道,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因为要画出道道而不是随意乱画,需要停笔或抬笔,这是有控制的画的萌芽,需要您有意识地培养。


(2)有控制的画(2-3岁)


2岁以后,宝宝开始模仿着画竖道、画能封口的圆、画“十”字等,到了3岁时,他就能学会用左手扶纸,模仿画“口”型、在极薄的拷贝纸上描画、在未完成的图画如小房子上添一个“窗户”,甚至自己“创作”一只气球、一块带芝麻的烧饼、一条小鱼、一个人脸等等。为了发展宝宝用笔的能力,你可以为他布置一个“涂画角”,为他提供涂画的机会。




2. 学折纸

2岁的宝宝已经能将纸折上2-3折,但还折不成规则的形状。2岁半开始,宝宝能将纸叠成边角基本整齐的方块。3岁时,在指导下,可以折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甚至一只小狗头等。


您可先用一块方手帕代替纸,教宝宝对齐边角、反复折叠,练习怎样使边角整齐,熟练以后就可用正方形的纸来折。您先将纸边角对齐,折一折后再打开,教宝宝拇指在下,其余手指在上捏住纸的两侧将两角分别对齐;腾出左手压住纸,用右手将纸压平。当宝宝的折线与你事先折好的线基本吻合时,就不用帮他的忙了。


3岁宝宝可学折2-3次的折法。例如将方形对角折,形成大三角形之后,将两个锐角当作狗头的两只耳朵向前折,留出中间当作狗的脸部,用笔在脸部画上眼睛、鼻子和嘴,一共折3次就变出了一玩具来。


3. 学用筷子

2岁以后,当宝宝能熟练地使用勺子时,就可学用筷子。


(1)用玩具筷子练习

给宝宝一双小巧的玩具筷子,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练习用筷子。让宝宝用拇、食、中指操纵第一根筷子,用中指和无名指控制第二根筷子,练习用筷子夹起盘中的枣子、带壳的花生和纸包的糖果。


(2)在进餐时使用筷子

待宝宝能夹起较大的东西后,就可以让他和爸爸妈妈一样用筷子吃饭,不要怕饭菜洒在桌上,只要宝宝能将食物送到嘴里就应大加赞赏。





4. 学用剪刀

选购一种儿童专用的带套的钝头剪刀,并小心作用。练习时让宝宝将拇指插入一侧手柄,中指插入对侧手柄,食指在手柄之外帮助维持剪刀的位置。初学时,宝宝可能常常将纸夹在剪刀缝里,这时使用食指将剪刀两片靠拢就能将纸剪开。可以先将纸剪开一个小口,再让宝宝接着剪。


3岁的孩子只要会拿剪刀将纸剪开,或者会将纸剪成条儿就可以了。宝宝用剪时要有大人在旁监护,防止孩子伤及自己或用剪刀当成武器伤及别人。剪刀用完后要套上塑料套收好,不要让宝宝轻易拿到。


21个幼儿语言游戏大全

2022-6-24 邓琳 评论(0) 浏览(96)

语言课上,为了给宝宝们更好的上课体验,在此推荐21个语言课技巧,强烈建议大家收藏慢慢看哦!

幼儿天生爱游戏,有游戏的课堂总能让幼儿情绪高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将游戏应用到语言课当中,且看小班语言游戏大全,供幼师们参考。


No.1


送南瓜

儿歌:小篮子,手中拿。我给奶奶送南瓜,奶奶乐得笑哈哈。


玩法:教师请3-5位幼儿给奶奶送南瓜,请一位幼儿扮作老奶奶。小朋友手提篮子,边念儿歌边送篮子.交换位置后坐下,游戏继续进行。


轮换几个幼儿后,教师说:"奶奶来了!"扮奶奶的幼儿走上台来。小朋友们说:"老奶奶,您好!这是您的南瓜."并将篮子中的南瓜拿到奶奶的桌前.老奶奶说"谢谢你"。


然后,在篮子里再装进南瓜,另请3-5名幼儿上来,游戏重新开始。



No.2


谁躲起来了

玩法:请两位幼儿上前,各自作自我介绍,“我叫×××”。


讲完后请全体幼儿闭上眼睛,请其中一位幼儿藏进来,接着叫大家睁开眼睛。


老师问:“是谁躲起来了?”(请一幼儿回答)


然后再请躲起来的幼儿出来给大家看,猜对后,全体幼儿再说一遍:“是×××躲起来了”。



No.3


捉蜻蜓

玩法:扮网的幼儿将手掌伸平,掌心向下。扮蜻蜓的幼儿必须将食指碰到渔网(即手掌)。


游戏时,大家要一起念儿歌。儿歌念完后,扮蜻蜓的幼儿要迅速缩回食指,扮网的幼儿捉蜻蜓。


被捉住的幼儿必须说“××,××飞呀飞”的短句,若回答正确,扮网的幼儿与此幼儿交换角色,大家一起玩“捉××”的游戏。


若同时抓住几位幼儿,可请一幼儿作为代表;若一位幼儿也捉住,游戏继续进行。



No.4


小动物爱吃的食物

目标:1、学说简单句“XX爱吃XX”。2、知道小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能正确地给小动物喂食。


准备:1、小动物转盘(狗、猫、兔子、熊猫、小羊);2、肉骨头、小鱼、萝卜、草、竹子的图片。


玩法:教师与幼儿一起玩转转盘,师念儿歌:“转转盘,转转盘,拨一拨,转一转,小朋友们认真看,小动物们要吃饭。”


转盘停止后,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说出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并将手中的食物图片送给小动物,说:“小花猫爱吃鱼。”


反复玩,直到将图片送完为止。



No.5


拿拿、放放

玩法:教师将玩具从“百宝箱”中一一取出,边取边说:“放放、拿拿,拿出我的**(玩具名称)。”


随后将拿出来的玩具放回,边放边说:“拿拿、放放,放回我的**。”


幼儿模仿幼儿教师边拿边说,边放边说。最后教师念儿歌:“放放、拿拿,拿出我的小狗熊。”


幼儿听清要求后,拿出相应的玩具,拿出几个后,再玩“放进去。”



No.6


小动物找食物

目标:能注意倾听对方说话,喜欢参加游戏活动。


准备:1、小花猫、小鸡、小鸭子、小黄狗头饰若干、筐若干。2、小鱼、虫子、小虾、骨头卡片若干放在场地周围。


玩法:

1、教师与幼儿分别选一种头饰戴上说:“我是小花猫、我是小鸭子……”教师带领幼儿跑一跑、跳一跳。


2、幼儿边说儿歌边找食物,找到后做吃的动作并放入小筐,鼓励幼儿找得越多越棒。游戏反复进行。


附儿歌:小动物怎么叫

小花猫,喵喵喵,捉到老鼠喵喵喵。

小小鸡,叽叽叽,找到虫子叽叽叽。

小鸭子,呷呷呷,吃到鱼虾呷呷呷。

小黄狗,汪汪汪,啃着骨头汪汪汪。



No.7


抱娃娃

目标:学用“娃娃的xx…可以……”的句式,了解五官的功能。


准备:每人一个娃娃


玩法:每位幼儿抱一个自己喜欢的娃娃玩一玩,大胆地在集体面前用“娃娃的XX……”句式说说自己娃娃五官的功能。



No.8


送南瓜奇妙的口袋

目标:能正确运用抱、开、摇、吹等动词,学说完整的短句。


准备:神秘袋一只。

规则:每次只能摸出一样玩具。


玩法:

1、教师拿出口袋念儿歌:“奇妙的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一摸,摸出看看是什么?”


教师摸出皮球,问:“这是什么?”(这是皮球。)教师再拍皮球问:“老师在做什么?”(老师在拍皮球。)


2、教师念儿歌:“奇妙的口袋东西多,小朋友都来摸一摸。”当幼儿摸出玩具后,要求幼儿说出玩具名称以及玩法。



No.9


外婆桥

玩法:两人一组,一前一后坐在草坪上,后一幼儿双手搭在前一幼儿肩上,边念儿歌边摇动。


附儿歌:外婆桥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摇呀摇,摇呀摇,

外婆叫我好宝宝,一摇摇到外婆桥;

你来抱,我来抱,外婆好,外婆好,

抱到瓶边去拿糕。外婆叫我好宝宝。



No.10


见面歌

目标:1、学习用“XX见面,XXX”的句型创编儿歌。2、能够边朗诵儿歌边表演。


玩法:教师和幼儿练习小鸡、小猫、小狗的叫声,学习“XX见面,XXX”的句型。教师和幼儿边念儿歌边变化角色表演。随后共同创编儿歌继续表演。


附儿歌:见面歌

小鸡见面,叽叽叽,叽叽叽;

小猫见面,喵喵喵,喵喵喵;

小狗见面,汪汪汪,汪汪汪;

小朋友见面,你好!你好!



No.11


听指挥

目标:1、在游戏中体验听指令开展活动的快乐。2、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态度和习惯。


准备:1、场景布置:草地、路。(山洞、蚂蚁洞)。2、录音“小鸟的叫声”、“树叶”、沙袋等。


玩法:室内听指令动作——室外听指令动作

(一)室内听指令动作。

1、引发倾听兴趣

放录音:“小鸟的叫声”

设问:听听是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来听的?


2、听指令动作

(1)脸部动作。

A翘起嘴巴,做只小猪。B捏下鼻子,做只狐狸。C一眼睁,一眼闭,做只调皮的小猴子。


(2)手指动作

A变把手枪“嗒嗒嗒”。B变个相机“喀嚓,喀嚓”。C变把小鎯头,修修小椅子,“叮咚,叮咚”。


(3)身体动作

A站起来,转个圈。B做只母鸡,拍拍翘膀,下个蛋。C做只青蛙,呱呱跳,去抓花蝴蝶。D打鼓,敲锣,吹嗽叭,放鞭炮。


(二)室外听指令动作。

1、小兔子捡树叶:小兔子,蹦蹦跳,跳到树下捡树叶,一只小兔捡一片,许多小兔捡许多。


2、小蚂蚁搬豆:小蚂蚁,快快爬;小蚂蚁,慢慢爬;小蚂蚁,去搬豆,一只蚂蚁搬一粒,搬进洞里放放好。



No.12


小黄鸡去看戏

目标:幼儿能根据动作说出看的什么戏。


准备:母鸡与小黄鸡头饰。


儿歌:小黄鸡,叽叽叽,骑着小车去看戏,骑到东,骑到西,猜猜看的什么戏?


玩法:1、教师扮母鸡,手拿几个小黄鸡头饰走到一位幼儿面前,问:“我的小黄鸡在哪里?”


这位幼儿就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教师说:“你是我的小黄鸡。”并将头饰给幼儿戴上。


以后用同样的方法给每个幼儿戴上小黄鸡头饰。


2、小黄鸡要去看戏了,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3、让孩子根据动作说出看的是什么戏(如:孙悟空打妖怪等)。



No.13


你有什么?

标:1、学习“我有------”和“你有------”句式。2、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


准备:玩具若干。


规则:孩子答对了,则由孩子先发问。若没答对,则仍由教师先发问。


玩法:游戏开始时,教师把玩具或实物分成两份,教师和幼儿各持一份。


教师先拿出一件玩具问幼儿:“我有一个娃娃,你有什么?”孩子拿出自己的一件玩具说:“我有一辆汽车”。


有时教师问孩子,孩子也可不拿出玩具,并说:“你有玩具,我没有玩具。”



No.14


看动作说词语

目标:学习看动作说动词,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玩法:教师做一个动作,孩子说出相应的动词,并做连词应答。


例如:教师做“抱”的动作,孩子说“抱――抱娃娃。”教师接着说:“抱――抱西瓜。”孩子再接着说:“抱――抱被子。”


词组说得越多越好。



No.15


捉迷藏

目标:1、学习正确运用方位词:里外、上下。2、能大胆地讲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准备:创设情境:兔妈妈家(房子、树、小桥、草地);各种玩具小动物;一幼儿扮演兔妈妈。


玩法:

1、教师带领幼儿去兔妈妈家做客,运用方位词找找小动物在哪里?找到后说:“我在(XX)(替换成方位词)找到了谁(XX)。”


2、幼儿藏,教师和兔妈妈找。兔妈妈说:我一个也没有找到,你们能告诉我刚才你们藏在哪儿了吗?(幼儿介绍:我藏在了……)


3、一半幼儿藏,一半幼儿找。幼儿介绍:我在ⅩⅩ地方找到了谁或我藏在了ⅩⅩ地方



No.16


捉蜻蜓(听说游戏)

目标:1、能正确发出“天、灵、捉、蜻蜓”等字音。2、锻炼快速反应能力。


准备:飞舞的蜻蜓教具一个。


儿歌:天灵灵,地灵灵,满天满地捉蜻蜓。捉蜻蜓,捉蜻蜓,捉到一只小蜻蜓。


玩法:一幼儿扮“网”手掌伸平,掌心向下。其余幼儿扮“蜻蜓”食指碰“渔网”。教师边念儿歌边抖动飞舞的蜻蜓教具。


儿歌念完,扮“网”的幼儿手掌迅速握紧,扮“蜻蜓”的幼儿手指迅速缩回,被捉住的幼儿扮“网”继续游戏。


注意事项:

1、扮蜻蜓的幼儿必须将食指碰到渔网(即手掌)。

2、若同时抓住几位幼儿,可请一幼儿作为代表;若一位幼儿也没捉住,游戏继续进行。

3、提醒幼儿念准儿歌的字音。



No.17


好玩的抱枕

1、“抱枕可以怎么玩?看看谁最会动脑筋,想出的办法多?”


幼儿自由玩抱枕,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倾听幼儿的语言;个别指导,了解幼儿。


另一个老师用数码相机拍下幼儿玩抱枕的不同动作。


2、幼儿集中看照片。教师引导幼儿逐一的观看照片,请幼儿说说:照片中的他是怎样和抱枕玩的?


教师运用同伴经验或者动作和词语的匹配来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的动词,并引导、鼓励幼儿用短句表述动作;


3、幼儿再次自由玩抱枕。我们学学照片上小朋友的玩法,看谁学的动作多。



No.18


你有什么?

狼:(边唱边敲门)“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


兔:(一起用力推门)“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师:(朝门缝一看)“大灰狼挣断尾巴,哭着逃跑了。”


一起欢呼:“我们胜利啦!我们胜利啦!”


师:“我们战胜了大灰狼,真是聪明、勇敢的小兔子!”



No.19


把门关的紧紧的

狼:(边唱边敲打门)“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


兔:(一个拉一个排着队,用力把门关得紧紧的)“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师:(朝门缝听一听、看一看)“外面好像没有声音了。大灰狼看咱们把门关得紧紧的,走不进来,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No.20


摘苹果

目标:1.复习字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宝宝、吹泡泡、幼儿园、小字点、洗手、皮球、跳舞、唱歌、布娃娃。


2.能用两个以上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


准备:一棵树、有字宝宝的苹果、多于幼儿二倍的双数个、与人数相等的小筐。


玩法:

1.幼儿认读树上的苹果,并摘下两个(或三个)。


2.有自己摘下来苹果上的字宝宝,说一句完整话。(如:小字点喜欢拍皮球。)


3.幼儿说出后可以把苹果放入自己的筐中,树上的苹果摘光后,摘得苹果最多的为胜利。



No.21


公鸡头、母鸡头

玩法:请2位幼儿表演“公鸡头,母鸡头”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纠正不正确的发音,掌握游戏的玩法。


提醒幼儿注意规则:猜错了就继续游戏,猜对了就将黄豆交给对方,交换角色,重新开始游戏。


1-12岁儿童感统失调自测表--家长赶紧来自查,内附训练方法

2022-6-23 邓琳 评论(0) 浏览(153)

1~12岁儿童感统失调自测表





科普时间——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个体从视、听、触、嗅、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

容易跌倒、胆小爱哭、偏食暴躁,大一点了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他人的话、唱歌跑调、口吃等,这些有可能是孩子感统失调导致的。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


感觉统合失调中最重要的三大感觉失调分别为前庭平衡失调、本体感失调和触觉失调。



事实上,你会发现只要是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表现。为什么呢?


 一.生理原因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等。


 二.环境及人为原因 



1.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过度保护,事事包办。


2.父母太忙碌,陪伴互动缺乏。


3.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


4.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5.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6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感 。




如何锻炼孩子的感统?


前庭觉训练



● 旋转运动

旋转圆桶、旋转木马、旋转椅子等。


● 摇晃运动

采取腹卧位、仰卧位、侧卧位、头脚颠倒等体位进行荡千秋、吊床等游戏。


● 平衡运动

走平衡木、平衡板等。


● 跳跃性运动

蹦床、翻滚、垫上运动等。


● 姿势反应运动

进行儿童踏板车、沙坑、草坪、滑梯腹部爬行等游戏。


● 速度感、位置感、距离感体验

让孩子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踏上滑行的儿童踏板车。




本体觉训练



通过羊角球蹦跳、平衡木、脚踏车、攀爬、翻滚等训练刺激本体觉的发展。


此外,游泳、摔跤、拔河、爬绳、搬运货物等户外运动可以刺激孩子本体觉的发展。


● 深蹲

让孩子身体挺直,双手向前平举或双手抱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屈膝蹲下至大腿与地面平行。


● 背起

孩子身体趴在地毯或垫子上,双脚并拢,家长按住孩子的脚踝,双手抱头,上半身用力抬高。


● 袋鼠跳

家里不用的大口袋,孩子在袋子里站直,双手抓住袋口的两边,做原地起跳和向前袋鼠跳。




触觉训练



通过大笼球、刺球、跳带、穿爬隧道等刺激孩子的背部、腹部、腕部、颜面部、手脚等部位,促进触觉的健康发展。


● 洗澡游戏

用莲蓬头喷射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可以让孩子浸泡在浴池中,或在池子里学习游泳。


● 沙土游戏

将泥土或沙土放在大盆子里,让孩子用泥土捏泥球、捏小动物、小房子等各种东西。


● 刷身游戏

用触觉刷刷孩子的手臂、双腿、前胸、后背、手心、足部等部位皮肤,来进行触觉的强化。


● 梳头游戏

用梳子刺激孩子的头皮,首先从右至左往后梳25下;再从左至右往后梳25下;再用同样的方法从前往后、从后向前各梳25下,一次总共梳100下。


● 触觉球游戏

用带突起小刺的触觉球在孩子身上进行滚动、摩擦、轻压,主要刺激孩子的后背、脚心、手心、腋下、脖子。



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行为刻板为特征的精神发育障碍,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认知、语言、情感以及社会交往。


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减轻儿童自闭症的症状,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障碍问题,是作为自闭症儿童训练的一种辅助干预手段,可以改善孩子的刻板行为,对新鲜事物的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家长们有空可以和孩子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小训练哦~

ABA会给孩子教成刻板的机器人?

2022-6-22 邓琳 评论(0) 浏览(115)

在所有孤独症儿童干预的心理和教育方法中,应用行为分析(ABA)可以说是影响最广泛的,也是被科学研究关注、探讨最多的。它并不是一种神秘的方法,更不是要有很高文化和很深理论水平才能理解和掌握的方法。ABA是最平民化、最浅显易懂的孤独症干预方法,它的基本理念和原理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当中提取、精炼而来的。

每位家长不能只知道ABA,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ABA能帮助我们干什么?


总的来说,它能教会我们做两件事,也就是我们的两项任务:

第一,在孩子的生活中灭火,做好“消防员”

第二,带孩子爬楼梯,做好“引导员”

所谓“灭火”,就是指正确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怎样“灭火”?如果我们懂得燃烧的原理,就会知道燃烧需要氧气。同样的道理,孩子的问题行为也有它赖以产生和维持的“氧气”,一个好的“消防员”不能只会往火上浇水(有时甚至“火上浇油”),而是要学会如何给问题行为“断痒”。怎么“断痒”?简单地说,就是:“坏行为没有好果子吃,好行为才有好果子吃。”

“爬楼梯”则是指教孩子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成为高效的“引导员”,要为他们“搭架子”,带他们“爬梯子”,一步一步向目标进发。

了解到ABA的两大任务后,也就自然出现了接下来的问题:ABA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呢?


ABA的精髓:扬善抑弊,赏罚有度


ABA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即行动指南。它所包括的策略有很多种,要一下子全面地理解和使用所有的策略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策略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背后贯穿着相同的逻辑线索,就像长在一棵藤蔓上的西瓜,是同根同源的。因此,只要抓住了这根“藤”,也就掌握了各项策略的精髓,这是学习ABA的关键所在。

那么,这根“藤”是什么呢?它可由八个字组成:“扬善抑弊,赏罚有度。”听起来十分简单,这不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常识吗?的确,ABA的策略正式透过这些简单的常识,来帮助我们回答它所引申出来的问题。

通过“扬善抑弊,赏罚有度”这根藤,我们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ABA,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

特别要提醒的是,ABA这道菜只能做“小灶”,决不能做成“大锅饭”。也就是说,无论是解决问题行为还是教孩子学习技能,都必需从孩子的个别情况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那种“量贩式”的批量解决方式绝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教育康复机构、学校时,不应只看其硬件、规模,最重要的是要看孩子能否得到个别化的评估、计划和教学。



ABA被乱扣的五个帽子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总会有正反两方面的声音。ABA也不例外,在它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的同时,也有很多对它的批评和指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负面的声音,透过它们反观ABA自身,更清楚地了解ABA的本质。


帽子一:ABA是僵化的、死板的

ABA的自白:“没有僵化死板的ABA,只有将ABA做得僵化死板的人。”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然而却是一桩大冤案。ABA和“僵化、死板”的评语从来不搭界,恰恰相反,ABA所强调的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特点和需要,随时对教学和干预做出调整,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千人一面的计划、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但不是ABA,而且是ABA的大敌。

批评ABA僵化、死板的人,很可能犯了将其等同于“回合试验教学法”的错误。“回合试验”是在ABA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套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虽然乍一看似乎的确有些机械,但是这些程序和步骤绝不是百分之百严格遵守的“操作规程”,而仅仅是大体框架。

任何一个真正领会了ABA原理的人,在进行回合试验时都会融入一些变化、依据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而绝不会一五一十地一遍遍重复同样的操作步骤。所以我们要说:没有僵化死板的ABA,只有将ABA做得僵化死板的人。

类似的批评还有ABA教学过于密集,强度太大,显得不够“人性”。和前面的批评一样,应该接受这种批评的,不是ABA本身,而是把它做得不够“人性”的人。并不是说只有每周做够多少个小时才能有效果,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效率


帽子二:把孩子当成动物训练

ABA的自白:“把孩子当成动物?你一定不会正确使用强化!”

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但只在犯了如下错误时才成立:第一,忽略了社会性强化以及活动强化等其他形式;第二,忽略了ABA所强调的“强化的淡出”,也就是从较多的强化,过渡到较少的强化,甚至没有强化;第三,对ABA所重视的“自然强化手段”视而不见。

实际上,只要正确理解了“强化物”的意义和作用,用好社会性强化、活动性强化,注意强化的淡出,注意使用自然的强化物,ABA绝对不是“训练动物”。正确认识和了解强化物及强化策略才能使这种方法得到适当的使用。


帽子三:太重视数据,太浪费时间

ABA的自白:“无数据,不个性,那不是真正的我。”

这种批评主要来自于研究领域。就像前面讲到的,ABA的“分析”,就是指它强调通过观察收集行为变化的数据,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做出评估和判断,决定下一步的干预计划。这的确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在实际的干预中,数据的收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必需的,要根据实际的时间、精力条件来进行,死板地记录只会事倍功半。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使一个研究具有可信性的依据。首先,他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孩子的表现,其次,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很客观地回顾已经完成的教学,从而规划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所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帽子四:治标不治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ABA的自白:“在近视眼尚未治愈以前,我们还是很需要眼镜的。”

的确是这样,ABA的功能不在于“治疗”障碍,而是尽量使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改善行为状况,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孤独症病因尚未明确、医疗手段力不从心的条件下,要求任何一种心理、教育干预方法根本解决它,都有些勉为其难。谁会期望通过戴眼镜就能彻底告别近视呢?然而在近视眼尚未治愈以前,我们还是很需要眼镜的。



帽子五:ABA只关注行为,“没有灵魂”

ABA的自白:“我虚心接受,可我没禁止你和孩子心灵沟通啊!”

ABA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有人批评这种心理学只关注人的外在行为,却忘记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必须承认,这种批评是非常中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有时被称为“黑箱”理论,就是指它只关心看得到的外部行为,却把人的思想、感受放在一个看不到的黑箱子里,不予关注。

在早期,很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是用动物实验来推测人类的行为规律的,这种研究方法本身也反映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缺陷。在采用ABA教学时,的确存在着疏忽孩子内心感受和情感的危险。但是,这个危险并不必然成为现实,只要我们在实际教育中,时刻提醒自己留心孩子的感受、情绪状态、内心渴求,完全可以把教学过程变成心灵的互动和交流。只要您时刻用细心、专心、耐心、用心来浇灌ABA的花朵,用这“四心”来指引自己,对ABA“没有灵魂”的批评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另外,在当今各种教育方法相互借鉴融合的大趋势下,ABA也开始重视儿童的内部心理特点和需要,比如它愈加强调适应孩子的感知觉和认知方式,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需要等等。

无论上面的几点批评是源于ABA本身的问题,还是源于对它的误解和使用不当,它们都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孤独症孩子没有语言表达,试试从这四方面入手

2022-6-20 邓琳 评论(0) 浏览(90)

孤独症孩子没有语言表达,试试从这四方面入手

童翼儿童能力提升 2022-06-20 16:27

孤独症儿童多数伴有语言障碍,有些可以说话,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些孩子无法说话。


一般来说,我们想要说话需要两个系统支持:大脑和发音。


大脑有专门的语言区,负责说什么、跟谁说、怎么说等语言思维准备工作。


大部分自闭症谱系儿童不能说话是因为大脑功能发育障碍。




通常我们认为发音系统就是“嘴”,可能会出现舌系带、唇无力的情况,但一般这些情况可能导致说话不清晰,和不能说话并不一样。


如果孩子已经确诊孤独症并且没有语言,我们可以从以下4方面进行这样进行尝试。

排除发音系统问题

虽然极少是这个原因,但还是要先咨询专业口腔医生,排除构音器官病变,然后进行科学的语言康复训练。日常语言环境

想学会说话就要有丰富的语言环境,同一个孩子,在美国学英语,在中国就会学汉语,周围人不说话,他自然也就不会说了。


现在人们都忙,孩子不是交给爷爷奶奶就是交给电子产品,真正实际的父(母)子(女)互动反而少了很多,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



作为第一任语言教师的父母,和孩子面对面地多说话,有针对性地边指认边命名,都有助于丰富儿童的早期语言环境

提高主动模仿能力

即便有了丰富的语言环境,但如果孩子缺乏模仿能力,那么,语言也无法输入到大脑中去,儿童也就无法通过模仿学会别人的语言。


因此在MUST理论中,模仿能力的提升是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如果孩子模仿能力缺失,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

提高说话动机

有些儿童,在1-2岁时曾经出现过少量语言,但是当孩子发现只要一哭就可以得到吃的喝的喜欢的物品,根本无需说话时,语言就因为“没有用”而逐渐消退了。


因此,当儿童想要某物的时候,一定要让他说出相应语言,哪怕一个声音,也要鼓励儿童说话,增加说话动机。



一旦儿童知道语言很有用,只有说话才能得到想要的,就会促进语言使用。


孩子学习语言自有其方法,即使孩子本身的发音有些问题,但只要语言能力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可以。


特殊儿童游戏训练指南

2022-6-18 邓琳 评论(0) 浏览(108)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和天性,

是儿童自然地选择做自己想做、有趣、好玩的事,

能主动参与,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其过程胜于结果。

为什么游戏对孩子如此重要?

儿童的身体发育和认知活动发展需要游戏。


儿童社会交往活动需要游戏。

 

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手段是游戏。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体验并形成最初的人际关系。


图片

对于孤独症儿童,游戏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图片

1.让儿童自然地获得肌肉协调与动作练习:

通过游戏训练,儿童自然地强化了走、跑、跳等能力,使大、小肌肉群活动起来,对深层的感觉进行有效地统合。


2.促进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发展:

游戏都是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的,由易到难,依据儿童的能力来进行适当的引导。


3.  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

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如:同玩一个玩具,分吃一种食品。


4.  让儿童学会理解和遵守规则: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并适应各种生活规则。儿童的游戏,无论多么简单,其中都包含或多或少的规则,如排队等候,直到轮到了自己方可参加游戏,可训练儿童遵守轮流等候的规则。


5.   培养儿童学会观察,并去感受游戏的氛围及乐趣:

自闭症儿童大多数都处于自我的世界中,很少关注外界,缺乏自发性的寻求与他人共享快乐、兴趣的表现。通过游戏,让儿童在有趣的游戏中逐渐去关注外界的活动。


图片

在孤独症儿童的训练中怎样选择适合的游戏呢?

图片

1、 促进幼儿感知觉功能的游戏:

年龄较小的孩子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容易有哭闹、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还会有抗拒与他人接触,静坐时间短,很难较好地参与活动等。游戏从简单的做起,在游戏中融入儿歌,给孩子营造愉快的氛围,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真正地笑起来,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A)   叠高高

玩法:把积木或者易拉罐、盒子等一个一个的往上叠,当叠到一定高度时,突然“哗”的一声掉下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会给孩子意外的惊喜。

(B)   卖小猪

玩法:两个老师分别抓住孩子的手和脚,并念:“卖小猪、卖小猪,123,卖掉喽”,边念儿歌边摇晃孩子。

(C)   爆米花

玩法:将小球放在布中间,老师和孩子一起将布提起来,念儿歌“一个玉米一朵花两个玉米两朵花,三个玉米三朵花,许多玉米许多花,一二三呯!”一起把小球抛向上空。


2、促进儿童社交语言发展的游戏:

孤独症儿童都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即使已有开口说话的能力,也缺乏交流技巧,主动语言很少。游戏主要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语言交流的能力。

(A)   找朋友(经典游戏)

玩法:大家围坐在一起,有一人拿起手绢围着圆圈跑动。所有人一起唱歌曲“一二三四五六七,XXX在那里?”(这里的XXX指座位上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拿手绢的人将手绢盖在唱到的小伙伴头上,老师提问你找到的是谁?找的人回答出小伙伴的名字然后拉下手绢跟这个小朋友互相问好。

(B)  开火车

玩法:一个小朋友坐在前面的位置做火车头,一边拍手一边说:“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其他小朋友提问“开到哪里去?”,做火车头的小朋友说:“开到XXX那里去”,说完后就和说到的人换位置。另一个坐在前面位置上的人继续做火车头。     

 

3、提高儿童注意力的游戏:

面对注意力差、静坐能力差的孩子,可以选择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游戏,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

(A)   躲避球

玩法:孩子站在靠墙的地方,老师往孩子方向扔球,孩子迅速躲闪。

(B)   拍纸牌

玩法:孩子与老师围圈坐好,老师把所有的纸牌拿在手上,一张一张放在大家的中间,要求孩子看到怪兽就去拍,谁先拍到,这张怪兽就归谁,最后看谁的怪兽多谁就赢了,可以得到奖励。

(C)   深水炸弹

玩法:家长和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将一只脚伸进地上的呼啦圈里,有一人负责扔炸弹,并喊口令:深水炸弹123后将球朝下扔,其他人要赶快将脚收回,以免被炸弹炸伤脚。

图片
图片
儿童游戏训练指导原则
图片

1.   观察游戏

观察并发现儿童游戏的方式和儿童感兴趣的东西。成人在观察过程中可以更了解儿童,获得更多的信息。

2.  和儿童视线平齐

成人应该找好位置坐下,以便能和儿童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触。当家长和儿童的眼睛不在同一水平时,很多非语言沟通的机会就丧失了。如果距离过远,不能很方便地进行眼神互动,游戏也会很难进行下去。

3.  让儿童来带领游戏

儿童总是知道自己想要怎么进行游戏。如果成人一开始就想要控制游戏,儿童可能就会丧失对活动的兴趣。要把自己当作儿童的助手,成人的任务是辅助、扩展、丰富并且帮助儿童把注意力保持在游戏活动上。这样游戏持续的时间会更长,游戏过程也会更有趣,另外也会让儿童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是被尊重的。

4.  儿童需要鼓励

当成人和儿童一起玩的时候,儿童能获得鼓励继续游戏。这让儿童感觉自己在做的事情对成人来说也很重要。

5.  游戏难度应与儿童能力相匹配

在游戏中提供挑战是很好的,只是难度要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匹配。超过儿童能力的挑战会让他们产生挫折感,游戏很快就会结束,而且会打击儿童的自信心。

图片

与孤独症的儿童进行游戏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去尝试。在与孤独症儿童游戏中也会有很多的挫折,但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很多时候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无法想象的。

豫ICP备18031914号-1 洛阳童翼感统训练中心 / GANTONG.CC 技术支持 / 洛阳翼展科技
TEL / 18738412791 QQ / 253097215
Powered by emlog